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很多人一年一度祭祖的时间。作为一个大型的祭祀活动,作为成人的我们一般都会带孩子前往祭拜。于是乎,我们的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疑惑:孩子会不会问到死亡的话题?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谈论死亡?什么时候跟孩子谈?用什么方式跟孩子谈论死亡?
我想起最近的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女性来访者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从小孩子与姥爷生活在一起。有一天这位来访者的父亲因得急病去世。来访者匆匆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孩子回家没有看到姥爷,总是问妈妈:姥爷上哪儿去了?看到儿子失落的样子,同样痛苦的来访者竟一阵语塞。跟孩子谈论死亡,他能听懂吗?
那么问题来了,多大的孩子会知道死亡的概念?
一般来说,2岁后的宝宝已经对“死亡”有模糊的认识,但这时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换了一个环境,孩子也不会对“死亡”有恐惧或者哀伤;三四岁的宝宝常常认为死亡就像是卡通片里那样,是暂时的、可逆的;而当孩子到了5岁左右,他们已经对“死亡”有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不在了”、“消失“了,如果挚爱的亲人或者喜爱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伤心难过。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死亡的概念,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
首先,要用坦然的方式与孩子谈论
中国人的传统对死亡话题是非常忌讳也不能公开讨论的。如果我们都没有办法跟孩子谈,那是因为我们自身对死亡的恐惧没办法表达,而这点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首先会认为死亡是一件极为恐惧的事情,或者他认为这是不可以谈的话题。很多孩子对于死亡恐惧因为不能坦然地谈论和面对,反而压抑到心灵更深处的地方。如果孩子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就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其次,抓住日常的机会与孩子谈论
生活中常常有可以和孩子谈论死亡话题的机会。
比如,一颗种子发芽长成小树苗到干枯与泥土合为一体的过程,让孩子明白枯叶是在用另一种形式重获生命,生死相依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存在。
比如当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正面的告诉孩子,狗狗已经去世了,因为我们都喜欢狗狗,所以会伤心难过。
比如,清明节就是谈论死亡的好的时机。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用充满敬重、怀念与轻松的心情扫墓,与孩子谈论逝去亲人的点滴。
要让孩子明白,死亡其实是个无处不在的现象,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体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有限的。
再次,借助绘本等工具与孩子谈论
如果孩子是在2岁至8岁之间,通过绘本故事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建议的方式。
《獾的礼物》讲的是獾在寒冷的冬天里离开大家,这对大家来说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再见,爱玛奶奶》这本书,写的是爱玛奶奶生命的最后一年,她照自己的方式活到最后,书中的照片,真实有力的表现出爱玛奶奶的那份安详与从容......。
《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了小艾斯本的爷爷死后变成了幽灵,为了找回自己忘记做的事情,与小艾斯本经历了好几个奇怪的夜晚。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懂得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
如果跟孩子谈论逝去的亲人,可以做些什么?
跟孩子一起去回忆逝去的亲人给他们曾经的生活带来的幸福点滴,让孩子明白,人可以死去,但亲人们对孩子的爱却是永远存在…….
抱抱孩子,告诉孩子,那个亲人已经不在,爸爸妈妈会永远地爱你…….
如果孩子已经学会了写字,可以建议孩子给逝去的亲人写一封信,把他的感觉和想法写在里面。逝者已去,我们可以带着思念继续去生活…….
与孩子一起,进行悼念亲人的活动。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大一样,但不管怎么样,悼念就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也是让我们将哀伤转化成爱与力量的方式。
生而无惧,死而无畏。也许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然而当我们能够跟孩子去谈论死亡,让孩子懂得死亡的意义,也许会让他活下当下,珍惜现在的拥有,珍惜生命的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