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遇到了特别大的问题,我恐惧,我担心,深深的,我知道我一直都有。
以前担心弟弟,孩子出生后,更多的担心孩子。
我迫切的想要一个答案,迫不及待的买了一堆书,千盼万盼的到货,急切的读。
我不知道在哪一本书里找到的答案,或许都有一些。
收获最大的是张德芬老师的一本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之前看过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有些收获,但总有些难懂。

点醒我的是第三篇,写给孩子的信,她的儿子是一位内心比较恐惧的人,他把他的恐惧投射到了妈妈身上,言辞激切的不要妈妈坐捷运(类似于地铁),因为很危险,就此事德芬老师写了一封信。
她说担心爱的人是对他的诅咒,会把恐惧投射到爱的人身上,这说的就是我吧。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可能是被妈妈的恐惧感染的,妈妈担心弟弟,但经常打电话,弟弟就不耐烦,就打给我,让我旁敲侧击。
我明知道老是联系他,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压力,他是个很敏感的人,妈妈把她的恐惧投射到我的身上,我也变得担心他,会不自觉的担心。
有了孩子后,我更多的把这种恐惧投射到了他的身上,但我从未察觉,只是觉得孩子很娇气。
他打个喷嚏,都会说“妈妈,我不舒服。”以前老公老是出差,都是我自己在家看孩子,所以我特别害怕他生病,他打个喷嚏,我的心都要颤一颤,这种恐惧不知不觉投射到了他身上。
以前我总是说,你怎么跟你舅舅似的,这么能虚霍(夸张),却不知道这是我一手造成的。
读了这么多书,我渐渐看清了我的问题,我是源头,各种方法齐上阵,几天后,我觉得效果不错。
每当脑海中浮现联想的画面,默念一声“妄念”,联想竟然神奇的消失了。
我特别不喜欢变化无常,只想一切不变,偏安一隅,一旦发生事情,打破这一安宁,就心慌意乱,如临大敌。
读了书才知道,无常才是生命的真相,要学会与无常共处,渐渐的也就放开了。
今天恰巧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更坚定了要改变。
早晨孩子自己玩的时候,突然大哭,说他的手受伤了,我过去一看,确实是有块红东西,我以为蹭掉了皮,赶紧去拿了创可贴。
要贴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不像是伤口,不是献血一样湿的,是干的。
“疼吗”
“疼!啊啊啊!”
“你玩画笔了吗?”
“没有。”
我决定拿棉球沾水擦一下,起身的一刹那,突然想起,他刚才吃了草莓。
拿回棉球后,擦了两下,红色东西被擦掉了,一点事也没有,然后孩子就不哭了。
事后,我仔细反思,以前我对孩子简直太糟糕了,整的他如此恐惧。
幸亏发现问题还不算太晚,我今天听到他哭说受伤,我竟然没有心慌,也算一点小进步吧。
就像德芬老师说的似的,父母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不会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