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生时代这句话的翻译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说真心话,在没有读《论语别裁》之前从未怀疑过朱熹的翻译。读了南怀瑾大师的解读后,第一感觉是他在颠覆;再读觉得有几分道理。今天复读,开始思考,教条式学习到底是在帮助我们,还是在束缚我们?
南怀瑾大师说,读书做学问的修养,是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陈眉公说“乐”有三种状态:1、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是独乐乐2、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人乐乐3、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客卿数百人,是众乐乐。
能自得其乐的人,明白独乐乐的悠然,亦知晓众乐乐的愉悦,心中有“乐”,胸中有仁,人不知又何需愠?
南怀瑾大师说,读书不等于学问。学问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做人、做事,更包括这个人的思想、眼界、觉悟及素养。学而时习之的学,是通向学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不是机械化的重复只为应付考试。
大师还说,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文字知识。学问,是人生经验上来的,是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时,经常思考,时常反思,常常总结,在过程中慢慢有收获,有进步,收获和进步的过程,自然就能带给人愉悦的去感受。
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所以收获后的微笑也是会心的,入心的。如果这个过程单纯的机械是重复,除了看分数时那一丝欣慰,有几人能会心一笑地说,学习的那个过程挺好的?
想到于此,才真真觉得朱大师的翻译,把孔子思想给教条化了。再做延展,才发现“有朋至远方来”的“朋”字,如果单纯释义“志同道合的人”,书面考试肯定满分,但放到更大的空间里,就显得单薄了。
这个“朋”字,是不是只是单纯的志同道合的人呢?我想,它首先是有学问的,有思想的人,不论距离上的远近,是彼此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去的人。有如此“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然是乐事一桩。
有了思想上的,灵魂上很近的朋友,哪怕他一直不了解情况,谁又会怨天尤人?哪怕他真的不了解情况,我又何必怨天尤人呢?因为我们的精神上,方向是一致的,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是愉悦的那就够了。
有学问的人,能解决自身的问题,用自身的修养和学问,吸引同步的人。不管他是否理解,都不会影响他们想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都不会影响他们想要到达的最终目的。成为那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和和谁去一起去的人。
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阅读的乐趣是跟随作者的思想共舞,而本书的作者的舞伴,是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此刻,不得不承认随文字起舞的感觉不错,至于舞姿好不好看,我想,心中有“乐”就是好的。我们的大思想家都承认“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放飞一下又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