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偏离了自己的育儿准则
周末带三岁的女儿小宝去湖边钓鱼,回来的时候小家伙看上了老公绕鱼线的泡沫板。因为还有其他的绕线板,老公便把绿色的那个送给了小宝。
哪知正当老公打算把鱼线绕到另一块粉红色的泡沫板上时,小家伙眼尖,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吵着要那粉红色的鱼线板。
老公犯了难,粉红色的鱼线板上还有另一根鱼线,捆得结结实实的,要解开也得半天功夫,而此时天色已晚,我们正赶着回家。
于是老公哄女儿:“宝贝乖,这个爸爸还要用呢,小宝就拿绿色的玩儿吧。”
哪知小家伙蹬鼻子上脸,竟不依不饶起来,使出独门绝技,在车里大哭起来。那哭声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嘹亮。
老公一路上指着路边的花花草草逗小宝,试图分散她的注意力,无奈小家伙太过执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我愈发烦躁,理智告诉自己从看过的育儿书中找出正确的处理方法,无奈小宝的哭声火力太猛,完全摧毁了我的耐心和循循善诱。
我严肃地跟小宝说:“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可以要就是不可以要!”
结果这番说教使小宝越哭越勇,还边哭边叫:“我就要!我就要粉红色的!!”
兵荒马乱的一路。
我暗自想着,不能惯着她,不然得了芝麻还想要西瓜,于是暗暗地下定决心无论她怎么哭都不能满足她。
到家之后,我爸妈看到哭得伤心欲绝的小宝,关心地问怎么了。
此时我的心理能量已经耗到了极点,我气急败坏地说:“还能怎么了,乱要东西,不讲道理!”
接着,我蹲下来,严厉地看着小宝警告:“不许哭了,我数一二三!”
依然啼哭不止。
哭声引来散步的邻居一家,邻居家有个小姐姐是小宝的好朋友。
我指着小姐姐对小宝说:“再哭,再哭就让姐姐永远不要来跟你玩了!”
小姐姐“听话”地转身就走。
小宝“哇”的一声哭得更大声了,伸出手来拉小姐姐,不让小姐姐走。
我呵斥:“那就不许哭了!”
小宝强忍住哭声,一边啜泣一边拉住我:“妈妈我不哭了,不哭了。”
邻居见状,过来求情,说小孩子嘛,要什么东西给她就是了,看给哭的。
我赌气地说:“不行,不能惯着她的脾气,今天就让她哭个够!”
事后回味,自责不已
是的,刚刚讲到的这一幕,是我自认为教育失败的一次。
事后认真回忆起来,我时常自责地不能自已。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己却最先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处处在赌气,话里带刺。
都说不在人前教育孩子,我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呵斥孩子,虽然孩子年纪小,想来也不是完全没有感觉。
最后因为自己的厌烦而逼迫孩子停止哭泣,更是犯了大忌,限制了孩子表达情感的自由,这与自己一直以来深恶痛绝的动不动对孩子发泄脾气的家长有什么区别。
以上的种种,都是育儿中的bug啊,亏我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大道理,终究还是没能付诸实践。
每念及此,都有捶胸顿足恨不得时光能够倒流让自己重来一次的冲动。
是的,就是这样,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总是希望自己能用绝对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女儿,影响女儿。
然而随着自省的加深,我发现要完全按照育儿大纲的要求去做完美父母,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没有完美的父母,哪怕育儿专家也做不到完美无缺
最近在读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其中有个教育心理学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
她谈到自己的儿子,说到自己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次都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身为心理教育的专家,她从未因为自己在自我控制方面的不专业而自责过,只是会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努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她说,每一个生命都在成长中,她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从来不会逼迫自己做到极致。
她从一个家教比较暴戾的原生家庭走出来,长大后从与父亲形同陌路到坦然相对,再到给予父亲理解、包容与爱,虽然她的父亲从未改变,她也从未想过要改造父亲,但她觉得自己本人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很好的成长,以后还会变得更好。
我很欣赏这样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的能力,虽然它同时也在告诉我:
你永远都不可能是全能的。
你不用苛求自己一边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一边还能回家施展十八般武艺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
也不用强迫自己一边在各类高端的社交场合左右逢源,一边还能每晚准时回家陪孩子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游戏和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尽管不完美,也不妨碍养育出一个健全优秀的孩子
我老公的父母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典范。
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一直在农村生活。自老公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限制老公看任何课外书籍,因为觉得“没什么用”,会影响学习。
这就导致老公刚刚萌出的阅读兴趣很快便被生生地扼杀在了摇篮里,长大之后虽然有了阅读的自由却早没了阅读的习惯。
因为阅读量的稀缺,在工作中每每遇到写报告的情况老公都会觉得举步维艰。
明明做了很多事情,却无法表达出来,明明努力的过程很精彩,写在笔下却永远像流水账一样。
但,尽管这样,我的公公婆婆的养育方式却无意中形成了老公很多优秀的品质。
比如婆婆虽然不识字但性格随和,乐观亲切,从不在家庭内部传递负面能量,有这样的母亲,我的老公虽然从小物质条件艰苦,但一直很开朗自信,做事从来不会畏畏缩缩,也很容易融入团体,人际关系融洽。
比如公公面子观比较强,凡事注重礼节,老公在他的影响下为人处世也比较得体,在团体里很有影响力。
再比如,正因为出身农民的父母的能力有限,老公才没有大部分生活优越的孩子的那种心理依赖,凡事靠自己去争取,早早就培养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别的同龄人还在父母的羽翼下等待着父母为其铺路的时候,老公已经站在了父母的前方,自己找路,自己成长,反而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样看来,很多时候父母某方面的不足,反而成就了孩子。
所以,即使没有做到自己预期中的父母的样子,也不用自责,你只需兀自去成长,而无需关注是否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