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一个正在实习的学妹给我发微信:“唉,我过得太难了。实习这几天,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跑销售没有会说的嘴和人际交流能力,做技术没有专业能力,考验和考公又没有勇气和决心。”
听完她的一通抱怨,我一整天心情都特别阴郁。看看身边的人,好像都陷入了窘境。于是我一整天都在唉声叹气。
我搞不懂,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开心。
2.
晚上,我把我的焦虑告诉过鸣笛,原本以为他会用一肚子鸡汤温暖我,可是没想到他说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发展过快的原因,然后他从古脑皮讲到新脑皮,从类人猿讲到中世纪。
我听的头皮发麻,他终于开始讲到正题。
动物每天所做出的选择,大多数就像长颈鹿一样——去哪里、吃什么、什么时候回避对自己有危险的东西——直接影响当下的生活。 研究人员将这之称为“即刻回报环境 ”。
人类的大脑是从“即刻回报环境”的生活中进化而来的,逐渐发展成为“延迟回报环境”。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所做的不会对当下产生直接的益处。
我们在一百年内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进化角度来看一百年不过是沧海一粟。 人类大脑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才变为“即刻回报环境”模式,却在一瞬间要转变为“延迟回报环境”模式。
最初用于“即刻回报环境”的大脑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并不兼容,所以导致我们陷入慢性压力和焦虑中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逐步进化成能利用担心、焦虑和压力这些情绪的原因。焦虑能在即刻回报环境下保护人类,解决人类短期和急性的问题。
在延迟回报环境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是最大的焦虑来源。
在学校的用功不能保证将来能得到一份好工作
投资也不能保证未来一定有收益
去约会也不能保证你能找到真爱
在延迟回报环境中,充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以才产生各种焦虑。
3.
在鸣笛滔滔不绝的演说中,我突然感觉自己的焦虑变得高大上起来。
以前的小农社会,以家庭为单位,我们出门劳作,然后享受收获,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各家有各家的招牌,自给自足,怡然自得,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到了工业社会,流水线作业,按照模板,分工合作,这样很容易让人失去新奇感,就像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会产生自己可有可无的空虚感,自卑感,无意义感,这样也刺激产生焦虑。
以前多少年我们追求的是每天能吃饱,也就是一种处在一种“即刻回报环境”之中,现在基本不用为吃饱犯愁,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吃饱了之后,我们在追求吃的更饱,住的更好,Better and better。这种目标却不是一蹴而就,是一种“延迟回报环境”。方向不确定,焦虑就来了。
这种对更好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也是人类繁衍下去的动力(这样一想,我们的焦虑太伟大了)。正如乔治·奥威尔在《美丽新世界》中所说的,人类追求的终点是N,那么N之后会有N+1、N+2,无穷无尽。
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焦虑的原因就是求而不得。我们现在不愁吃穿,只想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可这个理想中的样子太遥远,甚至没有完整的形态。
吃不饱的时候,追求活下去,无暇焦虑。吃饱了之后,追求虚无缥缈,未来太遥远,一眼望去,满坑满谷的焦虑。
4.
那么,要怎么缓解我们的焦虑?
混吃等死,麻木了之后肯定没有焦虑。
但是,啊!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是光!是未来!是希望!所以混吃等死是万万不行的。
不能麻木,那就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新意。
首先,我们可以估测。你可能不知道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你可以记录一下你争取到了多少家公司的实习岗位;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是你可以关注你向多少人介绍过自己。 也许估测不会解决你的问题,但估测会使情况变得清晰,从而把你从担忧和不确定的黑匣子中拯救出来,帮助你掌握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每个人都在走向自己心里的那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得给自己的生活找个调剂。想不清楚,想不明白,那就休息休息。
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N、N+1是无穷无尽,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处在“即刻回报的环境”里,也就是,我们先追求1、2、3,先定个小目标,不用非得挣他一个亿。
未来不确定,我们也不需要着急,慢慢走,欣赏啊。陌上花开,可缓缓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