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因为要赶赴棕里小姨家的喜事——珊珊出嫁!
时光回溯,我第一次见珊珊,那应该还是2007年的时候了。那时的棕里还有小学,小姨家的珊珊和二舅家的锦云年纪相仿,正是活泼可爱的年纪,两个小家伙顾不上我这个即将加入家庭团队的新人,只是一味的相互追逐打闹,欢声笑语一片。后来虽说年年都有谋面,但都可以说真的只是一面而已。常见珊珊时,她已经是在河北燕郊读完中学,回到祁门一中读高中的大姑娘了……
八点左右,一切准备停当,我便开着我们家的“小白狮”,载着老丈人、丈母娘、老婆舅文华以及儿子胡璨一同向着大山里面的村子进发。高德地图导航显示:从芦溪查湾到祁红棕里,一共20多公里,需要47分钟……进山之后,一路盘盘绕绕,再加上细雨蒙蒙,没有什么山路驾驶经验的我,一点儿也不敢大意,平均时速几乎都在12公里/小时,可以说是龟速了。好在,一路通畅,没有遭遇太多会车。
终于安全地来到了棕里!一进村,就看见路边的一户人家栏杆上挂满了气球,不用说,这就是正在操办喜事的小姨家。
看见我们到来,热情的小姨夫立刻迎了上来,我们赶紧送上红包,送上恭喜。迎客的鞭炮随即噼里啪啦响起,我们被迎进了家,准备喝茶吃早点。我端了一杯热茶,唢了几小口的同时,脚步也随之挪动起来,径直去向珊珊的所在之处。珊珊穿着极其漂亮的白色衣服,化着淡淡的妆,嘴角微扬,笑意如花绽放,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幸福的光。虽说,没有布灵布灵亮片的魅力加持,可她那无法被压制的与众不同的新娘气质,依旧让珊珊成为我们瞩目的焦点。我们自然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于是,一波又一波的赞叹与祝福朝着珊珊疯狂输出,引得她情不自禁地欢笑不已,颇有点“花枝乱颤”的韵味。
以前,酒席的落座非常考究,村里知名的几位长辈担当喜事的主管工作,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拿捏非常到位,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有矛盾,谁和谁不对头,各种错杂纷乱的关系,他们都要一一进行梳理。安排得好的话,主家的酒席办得热热闹闹,如若不然,不仅是喝酒吃饭不痛快,弄得不好,酒桌上甚至还会出现几挥老拳的情况。
今天,除了几张正桌被安排了座位之外,其他的都是随便乱坐的。我和儿子胡璨随便找了个位置,同桌的还有两位老人和三个大孩子,其中两个高中生和儿子胡璨一直低头看手机,我呢,从头到尾除了吃吃吃,几乎没有什么交谈和交流的机会。酒席过半,就迫不及待地捧起饭碗吃起了饭……
倒是老丈人那一桌,都是棕里的老熟人,大家知根知底,尤其知道酒量,酒量好的自然负责倒酒,承担酒司令的角色。大家觥筹交错,好不热闹,等我饭吃好,一桌子还在脸红脖子粗地侃侃而谈,推杯换盏,颇有一点以前的场面。只是,这种值得大家看热闹的场面,的确是太少太少了。
说点题外话:
晚上的酒席比较隆重与正式,不过,气氛相比于以前,那是远远不足。少了唢呐声声的铺垫,也少了迎母姨的环节,酒桌上更是少了陪客对于主客压酒灌酒的责任与使命……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乡土文化的流失,一种传统习俗的没落!
现在,更有甚者,将婚庆喜宴都交由什么婚庆公司来安排操作,虽说声光电效果拉满,音乐舞蹈游戏精彩纷呈。可是,这还有中国味吗?欧式婚纱更是取代了中式红装,成为了不二选择;小汽车成排结队的炫酷,又岂是大马花轿可以比拟;驱邪避灾的烟花爆竹被冠以污染之名,全换成电子效果……千万不要把文化渗透和入侵当做儿戏,试想: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为什么很多小朋友都知道情人节,却不关注七夕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