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红楼梦》六十七回摘选作者:曹雪芹
原文:
尤三姐自尽,柳湘莲跟着道士走了。此事一出,处处哗然。此时宝钗来看母亲处,薛姨妈便道:
“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的。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感
这段文字以前读,觉得宝姐姐冷漠如此,简直铁石心肠。如此凄婉哀绝的事情发生在身边,“鱼眼睛”年龄的薛姨妈尚且如此惋惜感叹。15岁的薛宝钗,居然可以做到“并不在意”,真是令人侧目。
《红楼梦》里一直喜欢的都是林妹妹,对于宝姐姐,总觉十几岁的年纪,城府过于深沉。今日再读这段文字,读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和感触:这是经历了几世的沧桑,才能有如此心态。
即使再不喜欢她,我们也必须承认,她说的就是现实。无论外界发生了多么悲情的恨事,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不能一直躲在那些事件里唏嘘感慨,还是要强挣着处理手头琐琐碎碎。
思
薛宝钗一直都清醒地活在现实社会里。任何事情发生,她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对这件事持什么样的观点,抒发哪一类的感情。而是这件事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自己该如何应对。
如果,她不是一个15岁的少女,而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妪,我们也许感叹的就是她的智慧,而不是芥蒂她的城府。或者,把她们母女二人的话对调过来,少女未经世事的惊叹,母亲见怪不怪的冷静,也不会有这样反差的印象。
曹公当然不会那么写,他知道一个人的成熟并不完全因为年龄。宝钗能够如此通达智慧,首先因为她智商情商和悟性都很高。其次家庭变故,父亲去世。最后母亲没主意,哥哥是巨婴。
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负重前行。
行
她不能像黛玉一样活着精神世界里,她还有亲人需要照顾,家族生意需要打理。所以,她要谨言慎行、察言观色。
她要讨老太太和王夫人开心。自己家族已经没落,事事需要贾府施以援手,即使不为自己婚姻大事考虑,也要好好处理和贾府的关系。至少,不能让亲戚觉得自己一家就是一个没成骨的累赘。
所以,即使是自己生日,选戏她专挑老太太喜欢的热闹的,饭菜也挑合老太太胃口,煮的又软又烂的。
所以,听说金钏跳了井,她第一反应就是,赶过去宽慰王夫人。并主动把自己新作的衣服拿出来,让王夫人送给死去的金钏,装裹尸体,毫不介意。
活着比死难,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更重要。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她还要和所有的姊妹们搞好关系。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搞好了,不但关键时刻有人帮扶,哪怕就算是为了开心一点生活,也是值得的。
她甚至还不忘施恩拉拢赵姨娘婆子丫头等等下人。她太明白,越是下等人曲里拐弯的心眼越多,随便使个绊子递句话,关键时候也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在黛玉概叹寄人篱下时,她才会说自己何尝不是如此。黛玉再说自己比不了她,她还有母亲和哥哥时,她不再言语。个人有个人的艰难和愁苦,她知道这些无法和黛玉分享。
不过,以她的性格,既然选择了默默承担,就绝不以此炫耀,更不会以此为苦。只会随份就事,尽量低调地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