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改——思维+工具
【13】智能能力: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13】智能能力: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者: 成长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08:31 被阅读61次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什么是智能

    ——智能是个性

    智力与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

    为什么要提倡“学有特色”,为什么强调“因材施教”?因为人材及其智能存在着个体差异

    智力与能力是成功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表现出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智力与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它们是个性心理特征

    ——从发展水平的差异看,可以表现为超常、正常和低常的区别;

        古人曰:“上智-中-下愚”。

         心理学把智商作为标准之一,90-110为正常范围

    ——从发展方式的差异看,有认知方式的区别,特别是表现为认知方式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古人曰:“狂-中行-狷”

    ——从组成类型看,可表现为各种心理能力的组合和使用的区别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六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统一的智力,存在的是一套相对区别的、独立的和模块的多元智力。起初,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只包括七种智力:知人智力、自知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后来,加德纳(1998)在其多元智力理论中又添加了一种智力:自然主义者智力(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

    中国古代的“六艺”

    ——所谓六艺,是指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官学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孔子私学的六门基础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

    “乐”是陶冶人们内心情感、满足内在精神需要的综合艺术课。

    “射”和“御”都是具有军事训练目的的课程。“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面语言课程,“数”指数学课程

    ——从表现范围看,可表现为三领域的区别

    (二)智力与能力定义的第一个定语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

    ——智力与能力的根本功能是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智力与能力的高低首先要看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学校里,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 1964 )

    (三)智力与能力定义的第二个定语是“良好适应性”

    ——这出自智力与能力的任务,即主动积极的适应,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协调,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皮亚杰(J.Piaget)始终坚持心理的机能是适应,智力是对环境的适应的思想。也就是说,智力与能力的本质就是适应,目的是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我国教育界的同行,不也在为当今的某些毕业生走上社会时适应能力不强而大为感叹吗?这不难看出“良好适应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四)智与能的区别与联系


    ——国外的智力与能力有两种观点,一种持 “从属说”,认为智力从属于能力,是偏于认识的一种能力;一种持“包含说”,认为智力包含着诸如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和注意等各种能力。

          ——我们认为这种交叉关系,既体现“从属”关系,又体现“包含”关系。教学的实质就在于认识和活动的统一,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分不开的。我们所提出的“智能训练”,既包括智力的训练,又包括能力的训练。因为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

    智力与能力的总称叫智能。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把智与能看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转化共同提高的两个概念。正由于智力与能力的联系如此密切,中国古代不少名篇中如《吕氏春秋·审分》、《九州春秋》、《论衡·实知》等,均将两者结合起来称为“智能”,其实质都是把智力与能力结合起来作为考察人才的标志。

    二、思维是智能的核心

    ——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最显著的表现是有意性。

    ——在中小学教学中所说的智能,主要是指思维能力。

    ——智力应由思维、感知(观察)、记忆、想象、言语和操作技能组成。

    ——操作技能既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又是智力的基本成分。

    ——在自己的教学实验中,我们以这个智力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发展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及各种因素

    认清思维结构,抓好智能培训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于漪老师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动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代教育名家魏书生先生,1978年到辽宁盘锦三中担任语文老师,他正式开始教师生涯,并为之奋斗大半生。魏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一套教学方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即“六步课堂教学法”。“定向”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提出新课的重点、难点。然后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找到答案。如果仍不能解决或者存在分歧,便再请老师“答疑”。问题解决后,学生自己出题或相互出题进行“自测”,检验学习情况。“六步课堂教学法”是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来把握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教学也重视结构或整体性修养:统一、联系、比较、对称、守恒、沟通。

    1. 统一


    2. 联系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充分注意其内部的有机联系。数学所反映的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性,对数学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

    ——从最基础的小学数学起,就体现着上述思想。例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3. 比较

    ——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既千差万别,又有类同因素。差异关系需要对比,相似关系需要类比。比较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数学中也常用这种思考方法。

    4. 对称

    ——具有对称性的客观事物很多,如洁白的雪花、闪光的晶体、雄伟的天安门等。对称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也是屡见不鲜的。

    5. 守恒

    ——一切事物总是在运动变化着,而在运动变化中,有着相对“静止”的状态或“不变性”的情形,因此确定哪些东西守恒是很重要的。守恒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等。数学中也有许多“不变性”的问题。

    6. 沟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发展的。这是不同学科在揭示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与沟通时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和其他学科的沟通。例如小学生学习地理涉及到地图时。

    ——中学数学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沟通与联系别的学科,尤其要注意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配合。

    思维,主要由六种成分组成的结构


    第一、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目的的活动,即一种以定向为前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关心学生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并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与方向性的培养,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第二、思维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它要回答三个问题:过程多长,什么样的顺序和怎样的流程,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分析和检验问题中知识的接受、信息加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第三、思维的材料,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语言、数、形;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一类是理性材料,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地从具体形象成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抽象逻辑成分占主导地位,创造一切条件使他们的理性思维材料越来越多,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抽象性与逻辑性。

    第四、思维心理结构中的“顶点”是一个监控成分,其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定向、控制与调节三个功能,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主体性与批判性。

    第五、思维品质或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是区分一个人思维乃至智力层次、水平高低的指标。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提高每个个体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智力与能力的培养上,往往要抓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做到因材施教。

    第六、思维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

    三、训练思维,应抓好三个可操作点


    1.概括是思维的基础

    ——所谓概括,就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注意“合并同类项”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中就显出了其重要性。

    ——思维乃至智力的最显著特性是概括性。

    ——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即思维是一种概括的现象。

    ——概括在思维乃至智力的发展及其训练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什么是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的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①深刻性,②灵活性,③创造性,④批判性,⑤敏捷性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思维的深刻性突出地表现在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上。

    ——①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性:

        理论上认识:概括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是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教学实践上认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就难以形成概念;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能结构就无法形成;学生就很难形成学科能力。

    ——②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归纳、类比、对比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即思维的起点灵活、过程灵活和善于组合分析;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来的发散思维(其反面是辐合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通常表现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一题多解”等。

    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应看成同义语;

    ——思维的创造性应包含:①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②思维加想象,③在智力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灵感),④分析思维和直觉的统一,⑤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思维(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

    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即质疑的思维特点;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过程的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它和国外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具有一致性;

    ——思维的批判性的特点是:①分析性,②策略性,③全面型,④独立性,⑤正确性。

    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和迅速的程度;

    ——思维的敏捷性来自于上述4个思维品质的表现;

    ——思维的敏捷性中体现出的正确而迅速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智能能力: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np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