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除了景区,明信片很少有售了,没市场需求。
以前,元旦前后是明信片的销售旺季。主要的需求市场是学校,选什么样的图案什么样的款式,送什么关系的人,一个个都要斟酌良久。
上学的时候收过不少明信片,记忆最清晰的是一张大海里两条鱼的明信片,是自己不喜欢的图案,那时最喜欢的是明信片上翻印了的油画。
可这么多年偏偏只记得它,后来才明白,明信片图案也有自己的信息,送的人在表达一种我当时根本听不懂的话语。
不仅收过明信片,读大学时为了体验生活为了勤工俭学,还和室友在同城的其他大学校园卖过明信片。
贩明信片时我们吃卤菜喝汽水,信心十足,当卖了一天算收益时,我俩连公交车都不舍得坐,而是在合计一张公交车票要卖出几张明信片才能赚得。
那时,切实明白了赚钱之不易。
最近一次收到明信片应该是七八年以前了,那时微信使用还没如此广泛,但短信祝福很平常了。
一位老朋友却执着的在每年元旦前后寄来明信片。每次收得,看着开头落款,似乎还能看到下笔时的模样能闻到字迹的墨香。
到现在犹记,迎新的氛围里,握一张薄薄的明信片,所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祝愿。
最后一次寄明信片是在西藏,想在世界屋脊把祝福和心情传达。
在景区销售明信片的店里,心下怀疑能不能记得出去,便给天南海北的朋友洋洋洒洒寄了一顿之后,给自己的地址也寄了一张,从西藏回来等啊等,终也没等上。
也没有一个朋友说收到过我从西藏高原寄的祝福,自己也没好意思问。
那些寄出的明信片,兴许像明信片这种载体本身一样,在时光的河流中不知不觉中走失了罢。
又至岁尾,忽然想寄明信片出去,可不知还是否有售,不知寄往哪里。
如今,除了快递,我们很少再提供地址。
我们有的只是微信,秒发,快的没有气息少了温度。
如昨天日更所记,希望不用太大。也想,可以再一次拥有,收明信片的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