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孩子刚上幼儿园,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不良的习惯,让老师头痛。朋友想辞职,专心在家陪伴孩子几年,好好帮孩子修正,在孩子和工作的选择中纠结。
儿童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对于孩子的心灵抚养,要在1—3岁前陪伴有恩与他,建立互信的和谐亲密关系;3—6岁立威于他,给孩子立规矩,这样的母子依恋关系,才能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性格,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样于小家和国家都是大功劳。”
利用三年时间陪伴、培养好孩子,孩子一生安康发展,受益几十年的利益,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生了孩子,就要对他负责。如何负责?给他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就是负责吗?再丰厚的物质都弥补不了他心灵的缺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他一生安康幸福。
想要孩子一生安顺,只有培养其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坚毅的品格、乐观豁达的心境、高质量的情商,这些才是他一生健康发展,有能力某得幸福快乐的保障,从心灵和精神上下功夫培养才是真正的负责,因为只有这些内在的品质,一旦形成,才是刻在他心里、永远伴随孩子一生的真正财富,无论外力如何掠夺都抢不走、丢不了的宝贵东西。

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很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他也留不住,只能会增加他的过失。
先贤的人生哲思,对于当下的我们很有启迪作用。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发现有很多不良习惯,需要妈妈更多的陪伴、重新塑造已经迫在眉睫,真的不能继续下去,再错过最后3年的好好培养期了。
当妈妈的要明白,千万别指望有行为习惯问题的孩子,等着上幼儿园、上学之后,在老师和课堂的约束下会自动好起来,那是不可能的。
老师和学校只是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融入集体的环境和机会,老师不是保姆,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爱心投入到你的孩子身上,单独帮你孩子塑造各种新的规矩思维模式和生活学习习惯,那不现实。
孩子反而会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能力的不足或不良生活习惯,被孤立或落下,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被同学越拉越远,缺乏自信,影响学习和一生的发展。
老师的责任是负责管理引导好几十个孩子学会和谐相处,没有义务帮你重塑孩子的品格和性格,当妈妈的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的6年时间里的陪伴养育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