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成名15分钟”—安迪沃霍尔
这个时代的信息传达速度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变得极快。只要你有一点小小的才华,都可以通过网络被扩大,哪怕你的才华只够支撑15秒,也可以在这15秒内收获成千上万的赞。
在互联网还没有如此普及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无法通过个性化的表达而被别人看见从而获得欣赏。工业化被大规模普及之后,大部分人存在的形式如同工厂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的商品一样,成为某种特定功能的代名词,譬如律师、医生或者xx工程师,他们抹去了自身的个性,以标准统一的形式存在于工业社会里。
这是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里想要向他人表达的,不同色彩的梦露照,体现的并不是梦露本身,而是被作为“商品”的梦露。而我们的生活以及自身,被这样的商品围绕着的同时也成为了类似的商品。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不论是小视频的兴起,还是斜杆青年的出现,除了对收入的追求,其本身也是为了契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想要体现自身存在性的一种方式。
如果一个人不曾向这个世界表达过任何东西,他是不是应该被列为“未曾存在过”。
在未来的世界里,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过上温饱无忧的生活,而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生产东西,只需要以机器替代即可。而人类将作为独特的个体被释放出来,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不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其价值不在于生产了多少有用的东西,而在于向这个世界表达了什么。
看看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就知道了。李佳琦用说话让自己身价上亿,李子柒在镜头前的劳作不是为了种出来多少的粮食,而是为了传递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还有各种蹿红的综艺和电影,他们都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表达。
从另一种方式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娱乐,都是为了表达。诗歌、音乐、话剧、舞蹈、电影、综艺……都是一种对外表达的形式。
而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被这些来自他人的表达所充斥。今天的任何一种商品,几乎都会向消费者传达一种“理念”,或者“生活方式”。而手机里的各条信息,除了一小部分信息传递类资讯外,大部分都掺杂了他人的想法在里面。60年前的人们被商品包围,而今天的我们被信息或者说数据包围。
毕竟,在目前,表达的最好介质就是网络,而数据时是其中最直观可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