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功夫只做到表面,吃素则尽人皆知。
出现旱灾、蝗虫,百姓逃亡后,王莽向太后建议穿素衣减膳食以做表率。并趁机捐钱百万,献地三十顷,交由大司农补助贫民。公卿均效法。后请旨恢复太官常膳又令太后下诏不许。
每逢水、旱灾王莽常吃素,近臣告诉太后遂派使臣诏令王莽让其保养身体为要。为让王政君感觉到自己的威望与恩德已达至盛超过前代,以此取悦他,暗示单于将王昭君女儿送入宫侍侯太后,又给单于丰厚的赏赐。
第二, 立皇后欲擒故纵,众大臣被莽蒙蔽。
王莽想将女儿立为皇后,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启书上奏皇帝已登基三年仍未立皇后,后宫嫔妃也空缺。过去国家的危难,原本是从无子嗣,娶配不当所引起,请求考察究论《五经》,订定娶后的礼仪。
做完这些,具体的事情就交由主办官吏,呈上名薄,王氏女子有很多在遴选的名字里。王莽担心这些女子与自己女儿争夺,就建议不和众女参选。太后以为王诚恳就下诏其女不用参加了。之后每天大约有一千多人到殿廷中希望王莽女立为皇后。甚至有公卿抢着说,不应采纳众女而使正统乱疑。
第三, 为掌权收买人心,表忠心迷惑太后。
太保王舜及吏民八千余人上书一致请求增加对王莽的赏赐,采用伊尹、周公的称号,给王莽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列上公,三公与王莽论事,须称‘敢言之’。赐王莽母亲号为功显君,封王莽的两个儿子分别为褒新侯,赏都侯。增加皇后聘礼,以表示礼仪隆重。
王莽叩首谦让,仅愿接受对母亲的封号。大臣们商议认为赏赐不足以抵挡功绩,谦逊退让是王莽的一贯气节。
几次谦让王莽只减少召陵、黄邮、新野三县的封田。又从增加的聘礼拿出一千万赠给太后侍从。莽虽独揽大权,但他为迷惑逢迎取悦太后甚至连太后左右的女官、婢女,都用尽各种方法进行贿赂,耗费千万。又提议尊崇太后姐姐、妹妹称号为君,封汤沐邑。
太后久居深宫,莽还用娱乐、安排恩施平民等方式满足太后的心灵需求以求取仍掌握在她手中的权力。
第四, 使威服求贤若渴,重人才崇尚空话。
王莽上奏建议兴建明堂、辟雍、灵台,给学员建房一万间,规模庞大且隆重。聚集全国奇才异士,前后来到京师数以千计。
王莽又征召治理黄河人才一百多名,但王莽当时只崇尚空话,因此没有对提出的方案具体施行。
第五, 羌与莽各取所需,暗许好处羌归服。
王莽自认为自己的德威感化了北方匈奴,唯有西边还未施加影响,故派人携带金币礼物引诱塞外的羌人,使他们献出土地,同意归顺汉朝。并让使臣回朝奏报一切安好,歌舞升平。
按照王莽的建议将全国改分为十二州,设置西海郡。把触犯法律的人流放到西海郡,以至数以千计,从此,百姓开始生出怨恨。
第六, 人为制造祥瑞象,迫王政君交玉玺。
王莽利用一名普通人制作一只铜匮,又制作两道封书题签说明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遵照天命行事。王莽到高庙拜受天神命令禅让帝位的铜匮。
王莽要正式即皇帝位,先让人捧上那些符命祥瑞,向太后禀报,太后大吃一惊。此时,因孺子刘婴未即位,皇帝玉玺仍放在太后宫中。
等王莽要即位,请太后交出御印,太后不肯。并大骂王莽利用别人托孤寄国之际,夺取别人政权,不顾念恩德情义等等。
太后说既然王莽自认为凭着铜匮符命当上新皇帝,改变历法、服饰制度,也应当刻一枚自己的御印,让它传之万世,为何用这颗亡国不祥的御印?
第七, 改汉称始建国号,自称黄虞舜后代。
班彪评说,三代以来,君王或诸侯失去政权,大多不是因为宠爱女人的结果,直到王莽也是如此。孝元帝皇后王政君历经四代,身居国民,享受奉养六十余年,成群小人,世代把持朝政,转换国家命脉,促成王莽篡汉。
到后来君王名位、尊号都转移他人而建立新王朝,而王政君却还眷恋一颗御印,可悲可叹。公元9年,王莽率领文武百官,捧着新制成的太皇太后印玺,呈献给王政君,遵从符命,将汉朝的称号去掉。
王莽颁布策书,封孺子刘婴为安定公,封食邑一万户,土地方圆百里,并在他的封地范围中建立汉朝的宗庙,跟周朝后代相同,可以采用自己的历法、车马服饰制度。封孝平皇后为安定太后。
王莽下策书命令各部门职责,犹好典谟训诰的文章一样,设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职位都是孤卿。
王莽得到了汉朝太平盛世的基业,府库充实,百官齐备,各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
但王莽心中仍不满足,认为汉朝制度狭小,于是自称是黄帝、虞舜后代,一直传到齐王田建的孙子北王田安时,失去政权,齐人将他们称为‘王家’,因此就以王氏为姓;所以王姓的最初祖先是黄帝轩辕氏,始祖是虞帝姚重华。
王莽认为刘字是由”卯、金、刀”组成的,于是下诏正月刚卯和金刀钱币不许再通行,并废除错刀币、契刀币及五铢钱。
王莽是一个窥探人心的高手,他明白稳住王政君就等于有实现理想的机会,所以太后的侍从也能听命于他,为他效忠。
没有天意、机会、人缘这些外在的条件,王莽就创造出来,并且让之合理,让人信服,只要自己能够自洽地解释,就有人站出来力挺他。这样的布局和远见让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周末愉快......
【本文释义】
巂:[xī]〔越~〕古郡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