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优体验心理学呢?
心流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flow",意流动,指像河流一样流动,意味着我们的感受可以像河流流动一样自然、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过心流,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刚刚经历了它,我们只是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感觉到很愉快,刚刚经历的事就像不需要思考,自然而然的就完成了。

心流是一种体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会被触发,它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刚刚所说的,事情好像不用我们仔细想,毫不费力的就可以完成,时间感异常,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或很慢,处于心流状态中时我们不会意识到正处于心流中,心流结束后我们会感觉很愉悦。
心流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学习它?
心流可以使我们更愉快、更幸福!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彷徨、焦虑不断的趁虚而入,导致我们不断的在和它们斗争。心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将痛苦、压力转变为挑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结果往往出乎我们意料的好。有人说,有地位、有钱会使我们更幸福,但作者调查发现,金钱、地位在那些幸福人的眼中,是最无足轻重的。欲望无止境,通常我们在达成一个目标后,新的目标就会形成,进而将我们带入恶性循环中,不可否认的是奋斗的过程的确很愉快,设立新目标也会帮助我们成长,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将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了新目标上而不能享受现在。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在不断的学习,学习的知识与应用的技巧不断升级,最后变为经历、技能。有人学新知识很快,有的人却没那么快。有人说智商决定了人们接受新知识的快慢,可有的人却说,我们大脑的已开发区域还很小,学知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用智商的程度。那是什么导致学习的速度不同呢?是方法、技巧,还有接受新事物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从内心中认可某个知识、技能,内在的目标就会驱动自我,将注意力全部投注在上面,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精进,不时的进入心流状态,进而快速的将外部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作者在书中引入了热力学中“熵”的概念,用来指代人们的精神能量,或者是注意力。“熵”代表着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熵值越高,说明系统内部越混乱。同样,当我们空闲不知道做什么时,我们的精神能量同样也会越来越混乱,这时各种想法就会蜂拥而来。此时如果有什么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精神能量就会投注在上面进而变为相对有序,比如看电视、玩游戏或者看书,这些活动都会产生心流,也就是说,心流会将我们混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那它有什么用呢?他会使我们变得比过去更复杂,而这可以说是一种成长。复杂性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独特化使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而整合是借着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连结。
说了这么多,怎么做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呢?
作者采访了很多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人,发现每个人在提及心流时都提到了下面的一种或几种,它们分别是:
1.我们需要面临一项可完成的工作;
2.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明确的目标;
4.即时的反馈;
5.毫不牵强的投入到行动当中;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
7.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结束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时间感异常,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会像几小时。
每个人都进入过心流状态,都或多或少的满足上面的一点或几点。但是只要满足上面的条件,就一定会进入心流状态吗?答案是不会,心流的产生更多的依赖精神能量,只有当我们投入精神能量后,并且技巧和难度相当时,才可能体验到心流。作者研究心流多年,发现即便是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应用好的话也同样可以产生心流,关键是我们是否会对这些活动投入精神能量。
改善生活品质的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善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就像“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说的一样,改变自己毕竟相对容易的多。有的人遭遇挫折之后变得一蹶不振,而同样的挫折也会使人变得比原来更强大,究其根本,是人们看待困难的角度不同,有的人对它避之如虎,有的人却将其视为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机会。
在工作中,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机制来替换社会的奖赏,使外在目标化为内在目标,将正在做的工作转换为“自成目标”的事情,“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这样会使我们进入心流的机会大大增加。
说到底,说的永远比做的容易,心流状态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才可能掌握方法,所以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多多观察、思考,以便早日熟悉乃至熟练应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