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董家湾的百年灶糖

董家湾的百年灶糖

作者: 董家湾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22:33 被阅读0次
                  作者:文春霞

        村里制糖瓜的历史,始于民国年间,距今至少有一百年了。

板状灶糖,非常酥脆

      据岁蛮爷回忆,我太爷和天椿爷是最早开始制作糖瓜的。至于谁先谁后,无从可考。家公记事中,每年冬天,家里都要做糖瓜。白的、红的糖瓜熬制好后,拉制成一条条一块块的,晾在紧致白净的羊毛毡上,置于屋外,经过一夜冷冻,变得又甜又脆。他曾从崭新的羊毛毡上取来吃,想着总有羊毛会沾到上面,仔细查看,不管白的红的糖瓜,不管长条的方块的三角的,都干干净净,不见半根羊毛,老人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不可思议。家公生于1944年,按四五岁开始记事算,他吃太爷糖瓜的时候,应该是1950年前后。与此相佐的是家里的老糖房。家公说,他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已不再做糖瓜。闲置的糖房里,还留着简单结实的灶台,带孔的、粗大笨重的糖缸。墙壁屋顶,被烟火熏得黝黑一片,似乎沉淀着上百年的光阴。据此推算,村里最早制作糖瓜的时间,大约在1920年前。婆婆嫁过来的时候,家里的糖房已不在了,灶台还留着。她每次去园子,总要多看几眼。一口直径四尺的大锅,积满尘埃的大缸,见证着祖上制糖瓜的辉煌。

        糖瓜,很多地方叫灶糖。糖瓜除了香甜可口的美食价值外,还在祭祀中担负着重要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灶,在先秦时期就有完备的记载。因此,祭灶在中国、特别是汉民族中不分南北地域,都有着重要地位。关于灶爷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灶爷比较爱说话,一个家庭来年生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灶爷上天述职的好坏。大概灶爷若说这家人勤劳节俭,诚信恭谨之类的美言,那来年将更加幸运幸福。反之,大约会多多少少给些诸如庄稼歉收、三餐不继等苦头吃。腊月二十三这天,正是灶爷回天上过年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要送灶爷,古时候称祭灶。讲究的祭灶,程序比较复杂,单说供品,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用黏性很强的黄米熬制的糖果。吃了又甜又黏的糖果,灶爷上天就不能说话。即便开口,那吃了糖瓜的嘴里吐出的话必定是“甜言蜜语”。

圆灶糖,祭祀常用

        糖瓜用料简单,黄米为主,麦芽为辅。黄米即小米,去壳的糜子。黄米营养价值高,又有滋阴清热等食疗作用。糖瓜除了在腊月三十大显身手外,因其健康的配料、甜而不腻的口感,平时也广受欢迎。

        用料天然,纯手工制作,保证了糖瓜营养好吃的同时,使糖瓜成为一种时令性食品。糖瓜制作中有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冷冻。冷冻后的糖瓜才会脆爽,低温利于糖瓜保持口感,也利于存贮。此外,制作糖瓜必经的长时间的高温蒸煮,也不是一般条件下能够解决的。

        2017年,董湾村制作糖瓜最多的,数董红卫家。他家去年收购的六千斤糜子,都做成了糖瓜,不到腊月底,卖了个干净。红卫家的糖房在院子西北角上,屋门比较隐蔽。糖房门口堆着大碳,一颗颗乌黑发亮,都有碗口大小。糖房正中,紧靠着北墙盘了锅灶,锅灶高大、简单而结实。红卫妈麻麻利利挪开灶上的东西,露出一口直径三尺左右的敦实锅台,大铁锅被深深的嵌进锅台里,锅台后边,立着一口同样巨大的缸,同样被裹在厚实的锅灶里。

      “这锅里能装二三十斤黄米呢,米煮熟了,拌上麦芽,放到后面这大缸里。”红卫妈指着身后高出半截的锅灶说。

        缸其实是灶的一部分,相当于过去农村大锅台上的后锅,和灶火相通。

        “拌上麦芽的黄米要在这缸里捂够整整三个钟头,缸里的温度要不冷不热,冷了,米不发,熬不出糖来;太热了,发过头了,酸,味道不好。”红卫娘说话和干活一样麻利,“发好了,把糖引出来,接到大锅里,接着熬。”

        缸的底部果然有龙头。那龙头穿过厚实的缸体,穿过包裹着缸的土层和水泥,举在离地一尺的地方。等缸里的黄米在温热恒定的温度中静静发酵三个小时,变成成糖稀后,开关一拧,糖水就会汩汩淌出来。

        “熬糖瓜全在于一搅,拿力得很,到时候得全家轮流上。等糖稀熬得胶一样稠,就能出锅了。稍微晾凉,趁不烫手时就拉成条子,凉案板上。这得整整十二个钟头,一个钟头都不能少。”红卫娘笃定得很,“每一锅糖瓜都是从大半夜开始做,到晚上才出锅,冻上一夜,第二天刚好卖。这两年糖瓜快得很,头天做的当天就卖光了。有订做的就不零卖了,轻省多了。有订两锅三锅的,订三五锅的,一锅一锅做好后叫人来取。”

        糖瓜分白糖瓜和红糖挂,以白糖瓜居多。白糖瓜的工序大都一致,红糖瓜的做法却各有秘诀。总之,把熬成胶状的糖继续熬煮,色泽会自然加重,呈现黄褐色,为了保持营养和口感,适当添加蜂蜜等能够上色的食材。晾凉,擀开,切片,冷冻后,就成了红润透亮的红糖瓜,像暗沉的红玉。家公回忆,他的祖父我太爷就是这样熬制红糖瓜的。因为比较熬时,也因为老蜂蜜不好找,成本还高,红糖瓜很少见了。

        红卫娘说起糖瓜来如数家珍,她说她和红安爹做糖瓜快四十年了,每年都做,从没间断。她记得清楚,第一锅是在土地承包那年,战战兢兢做成一锅,半夜起来一尝,香,就挑到水洛城卖,几时卖完几时做第二锅。卖到腊月二十三,买糖瓜的好时节就过了,不管有没有人卖,再不做,得揣着卖糖瓜赚的过年钱跟集。

        才过二月,红卫家就屯了几千斤谷子,有好的谷子还会收购。糖瓜,看似只是腊月前后风行一时的美味,做糖瓜的人家却要足足准备一年。好糖瓜的味道,更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积淀。

相关文章

  • 董家湾的百年灶糖

    作者:文春霞 村里制糖瓜的历史,始于民国年间,距今至少有一百年了。 据岁蛮爷回...

  • 忘情董家湾

    忘情董家湾 王华 董家湾,我家乡的湾,我心中的湾...

  • 初识董家湾

    火锅店的风一直没有刮停,中国的传统美食似乎经久不衰。只不过每家都带着自己的创新,重新杀入餐饮界。似乎没有点儿新玩意...

  • 101、小年的灶糖

    过小年吃灶糖了吗?前两天分别是北方、南方的小年,都有吃灶糖的风俗,这灶糖可不是一般糖果。 传说灶糖是哄着灶王爷让他...

  • 灶糖

    小时候,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过年。盼望过年,不仅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主要是有更多的吃食。 记忆中,从喝完腊八粥开...

  • 灶糖

    卖灶糖的来了,年也就近了。 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歌里也唱道:“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

  • 炽灶糖

    9月17日是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炽灶要吃炽灶糖,炽灶糖的配料有白砂糖、米汁、芝麻。 空心的炽灶糖吃起来酥酥的还有点...

  • 小年

    今天是小年,小年开启了过年的序幕。 小年是忌灶的日子,吃灶糖: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

  • 两棵树

    作者:董建龙 董湾村端山山顶,生长着两棵上百年的柳树,这就是村里人俗称的“两棵树”。站在村里...

  • 『不负美食』小年夜,晚上都吃啥

    大千世界,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而在河南,小年夜便是吃饺子,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灶糖很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董家湾的百年灶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k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