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15】不射不举,也是政治

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15】不射不举,也是政治

作者: 龙镇HD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09:59 被阅读116次

    公元前718年,鲁隐公摄政的第五个年头。

    如果问及他的摄政感受,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憋屈”——鲁国那班大夫们,也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第二个关键词,则恐怕是“无趣”了。

    无趣到了什么程度呢?说来您也许不信。

    【原文】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这一年春天,鲁隐公决定去棠地看看捕鱼。

    国君深入基层,考察渔业生产,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遭到大夫臧僖伯的强烈反对。

    臧僖伯不姓臧,也不叫僖伯。他是鲁孝公的儿子,名彄,字子臧,僖是他死后的谥号。

    鲁孝公是鲁惠公的父亲,鲁隐公的祖父。

    前面说过,诸侯之子叫做公子,诸侯之孙叫做公孙。

    因此,臧僖伯活着的时候,叫做公子彄。按惯例,到了他的孙子那辈,国君要给这一支系“赐族”,一般是以祖父的字为氏,称为某某氏。臧僖伯的后人,便称为臧氏。

    臧僖伯即鲁国臧氏之祖。这是题外话。

    臧僖伯为什么反对鲁隐公去棠地看捕鱼呢?理由很简单:但凡事物与“大事”无关,则国君“不举”。

    什么是大事?

    祀与戎,也就是祭祀与军事。和平时期,国君的任务是主持祭祀,凝聚人心;战争时期,国君的任务是组织武装力量,保家卫国。

    不举,不是阳萎,而是不参与,不举行。

    国君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祀与戎来开展。如果与这两件事无关,不好意思,请绕道而行。因为国君是要给全国人民作表率的,是要为全国人民树立行为规范的。国君不讲规矩,叫做敌政。屡屡乱政,便是亡国的先兆。

    所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名称虽然不同,都是利用农闲的时间,借狩猎之机讲习武事。所以三年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回来要举行阅兵,还要祭告祖先,大宴群臣,清点战利品。其目的不外乎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战斗序列,分清贵贱等级,培养和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在上述活动中,鸟兽的肉如果不能献祭于宗庙,它们的皮革、牙齿、羽毛、角骨不能用来制造礼器和武具,则国君不能对它们下手。至于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一般器用之物,自有下等官吏去打理,绝非国君应该涉及的。

    臧僖伯说了这么多大道理,鲁隐公听不进去。他借口说:“寡人其实是去视察边境的。”还是带着一班大夫去了棠地,让那里的渔夫给他表演了怎么捕鱼(好可怜的娱乐)。臧僖伯对此很不满,借口生病,没有跟随前往。

    《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后人对矢字的解释,一为陈列,也就是鲁隐公命人将渔具陈列给他看;二为射,也就是鲁隐公亲自参与了捕鱼。不管哪种解释,对于鲁隐公来说,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且,棠地远离国都曲阜,鲁隐公跑那么远去看捞什子捕鱼,真是太不应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15】不射不举,也是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uo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