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到21日,三天共听王崧舟老师的六节网络课。被他的诗意语文深深折服,王老师不愧是名家,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把握掌控课堂的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和蔼可亲的课堂教态,让听课的学生在轻松舒服中获取了知识,连听课老师也在轻松舒服的状态中,收获颇丰。
一,课件制作简约不简单
从《好的故事》到《枫桥夜泊》六节课中,我观察到一个细节,每一节的课件简约,出示的及时又适时。更重要的是紧扣这一课的主题。比如《红楼情趣》中,以古香古色的复古风为主。《好的故事》中,蓝色的底,给人一种梦幻感觉,这也说明鲁迅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出示几位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时,课件是红色的底板和华标组成的图案,这与李大钊身份地位相得益彰。
二,背景音乐的使用起到了烘云托月效果
纵观这六节课,每节课上,王老师都要有音乐的使用,特别是在最后学生在片段练习环节中。往往是学生在音乐中完成了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比如《枫桥夜泊》中“以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出你想对张继说的话”《城南旧事》中“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以现在英子的身份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以李星华身份问李大钊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原因。在《好的故事》这一课,在背景音乐的氛围中,问鲁迅“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舒缓的音乐,有意境的资料,朴实又赋予内涵,在不经意间渗透了思想教育。
在每一节课上,王老师都运用到了音乐,正是因为有了背景音乐的渲染,老师在适时的引导,学生才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文字,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也在音乐中不知不觉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自然才思文涌,锦绣佳作连连。
三,过渡语的使用,了无痕迹
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作为大师的王崧舟老师,没有使用高深的术语,也没有使用诗样的语言,而是“顺势而过”,当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点拨总结时,用的语言是学生回答时的词语或者句子。比如《枫桥夜泊》中,当学生回答出愁眠的同义词是失眠,不眠,未眠时,王老师说“张继的失眠,张继的不眠,张继的未眠时,他看到了什么?引出下一个环节“作者张继看到了什么”的思考。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每节课中都有体现。这,不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体现吗?
四,提问有技巧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除了及时鼓励外,更多的是记住了学生的答案,巧妙运用学生的答语,而不是用简单的“很好,不错,你真棒”之类的笼统语言。这样就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里,沉浸在文本中,形成了和文本的对话。
特别是在巡视指导片段练习环节,王老师不是只看学生写的答案,而是,在看到写得较好的孩子,就在其本上画一个“*”号,等反馈时,让他做了记号的同学分享交流。这一招为避免出现群答打下了基础,更节省了时间。这样的招式,值得效仿学习。
五,给学困生绽放机会
给名师配课的学生,通常是班主任精挑细选过的,那一定,无论是在读写,还是在表达上,都很棒的孩子,但,总会有那些不完美的孩子,比如,王崧舟老师的课上就出现了。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一个孩子吞吞吐吐,磕磕巴巴回答不上来,一看就是属于那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孩子。于是王老师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答案。王老师评价他有勇气,王老师评价完,这孩子竟然哭了。这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高兴的泪水,更是对老师的感谢泪水。我注意了这个男孩儿,一节课,只要有他出现的镜头,他总是坐得很端正。也许,这节课会成为他最珍贵的回忆……
除了这些,还有好多可圈可点精彩之处,值得我学习。大师的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深深读,细细品,慢慢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