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里发出冯唐将在芝加哥大学演讲的消息,我立马举手报名。不久前才读完他的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正有话要说。
知道他的医学博士背景,知道他的北京三部曲,知道他的作品被人们乐道被称为“神仙版黄书”,也知道某些敏感妇女器官被频繁应用于他的作品之中,等等。而用心读的,只有这个散文集,接地气,有感觉。于是有了想见见他本人的冲动。
活动与我预想中校园万人空巷,会场水泄不通的场面相去甚远,芝加哥大学顶着全美顶尖十大名校的牌子却没能给足到访作家面子,
二百来号学子相信远比来听美容讲座的多不了多少,枉费了芝加哥号称特有文化底蕴文艺范儿的名头。
主持人中英文介绍说,冯唐乃中国权威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评选出的“未来大家”Top 20之首,医学博士,麦肯锡合伙人,大企业CEO,十部长篇、散文、诗歌作品等等。依我看,仅以他通篇情色、女性器官的文学作品而火遍全国,扫黄都扫不到他这点,您已经登峰造极的牛逼了。
冯唐对我的褒奖有点意外,也很受落。他解释道,因为他“黄”归“黄”,没有主观散播外传,不在扫黄之列;而且,他是用文学手法深层次的发掘人“性”。。。原来如此。
对于为什么好好的妇科博士医生不干,弃医从商从文,他的散文集里这么回答:我不再热爱妇女了。
很牵强。
对于他的医术,自己也曾颇为炫耀,“我从没有让病人下不来台”。他的导师接道,是因为你做的(手术)太少。
从此冯唐开始直面自己,终于无法面对病患的绝望而束手无策的境况(他主修妇科肿瘤)。写作虽是于十五岁的少年时代,但后来却是为了愉悦自己,以及帮助那些”被内心困扰而肿胀的人们“,如此看来,医者背景的冯唐,写作更像是在开处方。
有着几年美国名校求学经历的他,演讲前半小时以英文讲述他对文学及创作对人性及文学意义的理解,命题本来就庞大,一京片子对着一帮中国留学生用英文侃文学理论,效果可想而知的狼狈。中间的几次出彩的笑声还是因为夹杂着几句“牛逼”这类经典汉语词汇。
在问到为什么写作时,他的答案仍让大家颇感意外,倒也认同-------方便骂人。人小有名气后就开始为盛名所累,谨言慎行。可惜,他仍不能自己的,扯到他所谓的将中外文学名家设定个“金线”的论调来。
而各位名家文豪究竟在“线上”入流还是“线下”根本不入流,按他的原则,在世的不易评论,尤其中国的。尽管如此,已故去的不少文学大家还是被他婉转的划到了线外。茅盾、郭沫若、朱自清也不例外。原本就顶着“自恋狂”帽子的他果然语不惊人死不休,想不得罪人看怕是不太容易的事。
在他眼里,一些名家得益于当时那个年代,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下,若不论此,简直枉论文学造诣,更别说留名青史了。散文集中,[王朔文集] 、[红楼梦]后部都被他称为垃圾或者“说不好是不是垃圾”的准“垃圾”了。这个我不敢苟同。一个时代的文学巨匠必定是依附于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而伟大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必须是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当然,再讨论下去,时代烙印必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是在不能抛去这些而将文学拿到真空中来讨论造诣。
在阅读冯唐作品时,我会隐约读到王朔的味道,看见王朔的影子。除了都是京味儿文学外,我实在想知道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和联系。冯唐的回答是,他是我初期写作的文字偶像,我的写作深受他的影响。然而,他发现自己逐渐有必要发掘更深层的东西,应该也必须超越他。
从崇拜,学习,模仿,反思,超越到否定,这是冯唐写作潜意识中体现在作品里的纠结和矛盾,进而困惑,直到“肿胀”。于是他强调自己不写严肃文学,不写伤痕文学,写作只为了愉悦自己,同时帮助或拯救备受困扰mental disorder的这群人。处方既是开给别人的,也是开给自己的。
芝加哥华人作家协会会长,作家谷文瑞先生对冯唐作品的评论应该代表了不小的一众读者:乍读他洋洋洒洒的小说,不知道从哪说起,想说什么,但每每会读到拍案叫绝,淋漓畅快。
冯唐在他作品中多次谈到巴金,感悟他八十高龄仍能笔耕巨作。我们且不深究巴金到底在他的线上或线下,他的一段话却让人印象深刻:
“我想,最真实的,最现世的,也就是最恒久的,我想,我在使劲活也活不过百岁,我还有六本长篇小说要写,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想,我就剩下这点理想了,我要用文字打败时间。”
2014-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