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沐阳
断断续续,也写了二十来万字了,回过头来看,却没有几篇自己很满意的作品。
有时候,当一篇文章写完,我明明是很得意的,可为什么现在对以前的作品没有满足感呢?
一方面有阅读量不高的原因,这点确实有点伤人,所以我开始观察真正好的作品。我指的是那些靠文章质量获得高的阅读量的作品,而不是靠一些关键词。
有经验的写作者应该都已经发现,在简书是有着固定的吸引人的套路的。当你的标题里提到“公众号”“阅读量”“日更”“运营”等类似的关键词时,文章的阅读量就会得到大幅度上升。
还不知道的就当我没说吧,劝你们不要尝试,如果文章质量不好,用这类关键词会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因为他们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即使你单篇阅读量上去了,也不会收获真的粉丝。
这样的人或文章多了,对你我都不好。
言归正传,在那些质量好的文章中(例如头条里的青云计划),我发现了什么呢?充足的论证,独立的思考,还有就是文章里“我”消失了。
论证和思考很容易解释,这体现了一种专业的能力,读这类文章,你好像在读学术论文。以至于有人说其是一种新形势的“八股文”。抛开这个固定套路不说,文章的内容确实是真的值得一读。
不要以为“八股文”很简单,当你真正去写的时候,你却不一定能写出来。现在的科学学术论文其实也是如此,分为摘要,引言,结果和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你可以说是一种套路,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叫法不同罢了,却实用。
另外就是“我”消失了,这里的“我”就是指的作者自己。这这类文章作品中,作者自己是很少出镜的,文章只讲故事和道理,“我”的想法也可以给出,但“我”是很少直接出来思考和说话的。
经过反复思考,好像确实如此,小说里不必说,就是在散文,影评书评等杂文里“我”这样的字眼也是很少见的,当然会有例外,你若举出我无话可说,也不会感到意外。
再说大多数人的写作,以前我也说过,很多人写作其实就是写日记,而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最重要的一点日记本来就是写给自己的,而写作是为了给他人阅读。
所以,在记录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习惯了作品的主人公是自己,顺其自然,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这就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即阅读量少的苦恼。
当你一直写自己的时候,你要知道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你的日常,阅读量少是理所当然的。
我渐渐明白那些高质量的文章作品里为什么对“我”绝口不提。
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查文献,会引句子,然后客观的陈述,个人的观点就这样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而不会直接使用“我觉得”或“我认为”。
是啊,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他只会自己认为怎么样。你写的不合他的想法,他摇头甚至停止阅读,你们观点相符,他便会点头认许。直接的“我觉得”或“我认为”,会造成巨大的冲突,而最终,你也决定不了读者是否会继续阅读。
然而,旁征博引之后,客观的陈述会是一个怎么的情形呢?这时候,即使你最后得出的观点与他不符,但他也看到了这个最终观点的来源,所以即使不认同也会加以理解。
这可能是写作中注重客观描述,避免主观情绪最重要的原因吧。
因此,如果不是想单纯的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是想认真写作,“我”应该在作品里慢慢消失。习惯并不容易一下子改掉,最起码也要尝试一下。
我正在努力让“我”消失,不知道爱好写作的你是否认同这点,也希望彼此间可以交流更多的写作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