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身为后代的我们必须要学习、借鉴,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怎样学习和怎样借鉴的问题。
写作最忌讳文字平庸的毛病。
学习、借鉴古典文学是极好的,可以丰富词汇、增添笔墨色彩,甚至能够医治文字平庸的毛病,但凡事过犹不及,切忌人云亦云的形容、修饰,如果写大雨都用“滂沱”,写大火都用“熊熊”,这样就陷入更加平庸的境地。
学习、借鉴古典文学不是简单的识词识字,而是领悟文学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只有创造性的内容,才更具有生命力。韩愈、苏轼文风独特、各有千秋,所以流传万世而不衰。
我们的学习应立足于好好品读古典文学、摸前人运用文字的底,把前人的巧妙与精髓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创造出自己的文字风格。
这里必须重申一下,老舍先生关于“独创风格”的言论适用于很有写作功力的作者,像我这样的小喽啰不敢希冀类似文风什么的如此高大上的目标,只要能写出点儿不一样的内容,让读者愿意读下去就万事大吉了。
因此,我们更须留心细看前人怎样用字,词汇的控制与运用是关键,切忌: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文字不是我们的主人。
陶渊明文风清浅朴实,并非其词汇量不足,而是他有意避免藻饰,创出自己独特风格。
一篇文章中修饰过多,总让人有华而不实之感。从我个人的写文经历来看,年轻时最喜欢华美的词藻,觉得唯有这样才显出文采。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追求返璞归真的文字了,觉得内容比修饰更重要,言之有物比华而不实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习古典文学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怎样用普通的文字表现出厚重的内容,怎样用普通的文字表达出鲜活的情感。
继承传统文学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简单借用词汇,而是要真正在使用文字上下功夫,要有所创造!
怎样才能有所创造呢?
我们要想,想了再想,别出心裁地想出最恰当的字,像唐代诗人贾岛那样反复“推敲”。
鲁迅先生就是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师,他把文言与白话巧妙融为一体的程度,创造出驰骋古今、纵横捭阖的风格。
如果为了省事,减少苦思冥想,就削弱了一分创造性,想要掌握文字技巧必须下一番真功夫,一点也别怕麻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