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毕业那年的暑假,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是个十七岁的女孩,来自我们那个乡镇。她刚刚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我父母工作的那个乡镇的小学。她来这所学校报到时,在这个地方一个人都不认识,于是慕名找到我的父母。就这样,她在我们家住了几天。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老乡这个词,觉得我们拥有同一个乡镇,所以是老乡。
后来渐渐知道,到了县城,同一个乡镇的是老乡。到了市里,同一个县的是老乡,到了省城,同一个市的是老乡。随着地域范围的扩大,老乡的圈子也不断扩大。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确实,只要听着那熟悉的乡音,便足以让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感到亲切和温暖。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如何练习普通话,只要一开口,乡音便露出了原形,他人一听便知,我们来自何方。
在北京,我参加过好几种老乡会。同一个县的,同一个省的,同一地区的高校的,等等。有的老乡会组织得声势浩大,场面也很排场。但是,热热闹闹,曲终人散之后,刚刚认识的老乡立马在脑海中变得模糊,除非那个老乡非常有特色。于是,老乡就成了那一张张放在抽屉里的名片,我很难把它和具体的某个人对上号。自此,我不再参加规模宏大的老乡会。
我喜欢小范围的聚会,比如一二十个人,最好是十多个人。吃饭的时候聚在一起,大家都能够更深入地聊天和了解,这样认识的老乡不容易忘记。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缘份的。老天总是有办法让有缘人在一起。比如,一次火车上的偶遇,也可以成为人生中最好的老乡。
我的老乡圈子中的人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是关系较为疏远的老乡。这种老乡大部分存在于某个老乡微信群里。平时偶尔聊聊天,在网络上熟悉一下,很多人并未谋面。这种圈子虽然关系较为松散和疏远,但里面资源很多,能力巨大,因为老乡几乎遍布北京的各行各业。若是需要帮忙,只要在群里说句话,出谋划策者便纷纷而来,全是热心肠者。
第二种是关系更为亲近一点的。认识时间较长,彼此较为熟悉,但并不一定经常见面联系,有机会的时候聚在一起,聊聊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分开后又各自忙自己的日子。这类老乡,虽不常联系,但心中也偶尔牵挂,朋友圈里点点赞就好。
第三种是关系非常好的。隔一段时间不见,会想念。在一起,轻松愉快,既可以喝酒吹牛,也可以推心置腹,不用虚情假意,不用故作高深。在每一次的接触中,都能吸收到满满的正能量,学到新的东西,大家一起成长。岁月的流逝会让这份情越来越美好,如甘醇之美酒,芬芳甜美。
好的人,对的时机,成就好的老乡情。
如此老乡情,就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温柔之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