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从海边回来,选择了一条近道。穿过“十里八乡”,走的是县镇乡村,尽管有些累,但想起来,却是很有些意思。
途中要么是没有人家的山林,要么是乡村城镇。特别有亲切感。很像是家乡。沿途可以看乡景,或在小镇上吃点东西。
过了一个叫谟岭的地方,下一段多弯的坡道后,进入开阔的乡畈。两边远山如黛,小楼依山傍路。其中大片大片的土地,种植各样蔬菜瓜果,还有大棚,几乎什么菜都有,这里不受季节的限制,四季绿色常新。
你看那一垄垄齐整的韮菜地,长得多好啊!青碧的颜色,郁郁葱葱。让我想起家乡的麦地。只是这里的韮菜肥大,吃起来嫌老。不像家里的韮菜,特别香嫩。或许是品种的原因,也是为了售卖的缘故。
玉米也是一年四季不断。这里是卖玉米苞的,就是嫩玉米。你能想到现在的玉米地,青幽幽的,正在扬花,结苞的场景吗?
这里土地利用我看比老家还要好。像这种蔬菜果木种植,是成熟普遍的。跟这种副业经济相比,家乡就比较欠缺。在家乡,除了手工业,基本上是帮人打工。
没有人家的路段山林,捣出家伙撒尿,毫无顾忌,那个自由自在啊,那个畅快呀,像天边的云,如河中的水。望着四野,不见一个人影。满眼绿色,莽莽苍苍,我想到一个词:野战。
在良井乡村,见一个弯道路口,搭有一个蓬子,有位妇女在卖柑桔。我都骑过了二三十米远,一想返回来,买点吃好解渴。三个筐,装三样,沙糖桔,芦柑等,问怎么卖:十元三斤。一样价,买了十块钱的。现场吃了两个,想来是失水消耗,吃起来甜滋滋的,正解渴提神。
望一眼蓬的背后,即是连绵的小山包,长着一棵棵碧青的树,想必是果园。这种果园现摘来卖的方式,给人放心原味的心里。十元三斤不见得比市场上便宜,所以我觉得这种销售模式也不错。
一直骑呀骑,还没有骑出乡村。
在有一方塘的乡村路上,碰见一头牛,一个阿叔推着自行车,牵着牛慢走,一副乡村暮归的图画。牛在老家都很少见了,但这里的发展更成熟。
到了一个集镇,三茬路口顿时热闹起来,人车相混,路摊小贩,两边的商铺,将原本不宽敞的马路变得拥挤,一辆小车经过,也得减速缓慢小心行驶。这跟老家的某些地方无二。
肚子又感到饿了,得补充一下体力。又是沙县小吃,方便又不贵。要了一份拌面,一份汤。很快吃完。胃口特别好。
在小镇停下休息,吃东西,让我想起林清玄写他在台北时,常去淡水河边,吃点小吃,看海边夕阳。很悠然值得回味的时光。
惠州惠阳也有一条淡水河,在老城区桥背路那一带,感觉上有小镇的味道。多次骑行去淡水海边经过这里时,常常是在夕阳斜照的时候,人车拥挤,感觉特别温暖。
对于小镇,又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