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并且一直将“学”贯穿始终,可见“学”的重要性。夫子一直在强调“好学”,称自己“学而不厌”,更是多次夸赞颜回的“好学”。《论语》中也多次出现“博学”一词,在学习《雍也篇》第二五章时,将其他相关内容也联系到一起,将夫子的“博学”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述。
一、博学而约礼
6.25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章内容重出于《颜渊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朱子说:“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这些都强调了“博学”的同时,还应该“约礼”。只“博学”不“约礼”,容易汗漫无规矩,不知所以裁之;只“约礼”不“博学”,则容易固守于偏执一说,不知何处为正道也。
在《子罕篇》中,颜渊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在众弟子中,夫子独独称赞颜回“好学”,能够“闻一以知十”,在他“问仁”时,夫子答之“克己复礼为仁”。颜回是真的做到了“博学并且守礼”,所以才能“其心三月不违仁”。
夫子在答子张问干禄之事时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闻多见”即是“博学”,“慎言慎行”即是“约礼”,夫子虽未明说,理却在其中了。
二、博学而笃行
钱穆先生说:“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朱子语类》中说:“博学是致知,约礼则非徒知而已,乃是践履之实。”
“博学”不仅仅只是为了“学”而学,更应该将所学付之于实践,才能有所得,所谓“知行合一”是也。《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想有所成就,“博学”与“笃行”是密不可分的。
若夫子所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如果只是博学,而不能有归于己,外用于事,即便学的再多也是徒劳。如此,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学到心里,只是“为人”之学罢了。
三、博学而一贯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美夫子之“博学”而惜其“无所成名”,殊不知夫子之“博学”,乃“融会成体,如八音和为一乐,不得仍以八音之一名之”。
15.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夫子曾对两位弟子说过“一以贯之”,一是曾子,二是子贡。曾子鲁,从“行”上入道,每事每物上都能下工夫,夫子告之“一贯”,欲其融会贯通。子贡聪明,从“知”上入道,夫子知其以为“多学而识之”而警之“一贯”,欲其能够心有所主。
夫子“下学而上达”,博学、约礼而又笃行,实则“一以贯之”。
附:本篇文字为论语时习群《雍也篇》学习心得。
孔德
于2019年11月7日
若兰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