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记关于父亲容貌特征,我五六岁的样子。父亲身材高瘦,脸部棱角分明,常穿的是破旧的西装或中山装,偶有被烟头烫的小洞,只有出门的时候,母亲才会从柜子底拿出洗熨好的衣服,穿起来精神抖擞,在我模糊的记忆里也算那个年代的帅哥一枚。
父亲在同龄人中,应该算是乡镇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小的时候常会看见干完农活的父亲,躺在床上看着报纸或是杂志,有时候也会坐起来做笔记。父亲写的字很漂亮,有他独特的味道,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年少的认知里,始终觉得一个农民和读书本来就是毫不相干的事,或许种地才是农民的天性,想不通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看报?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或许在哪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有时候资源的稀缺,户口、制度的限制,让人在绝望和希冀之间,徘徊止步,那些心灵深处的痛楚,无以慰藉,只有书籍才是父亲真正想要的精神食粮。父亲常常会拉着我一起看书,告知我许多外面的世界,他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从父亲告诫我的话里,我听得出一种悲恸的力量,至少他想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想要把我培育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惜,在我认知世界的过程里,父亲最终没有陪我走完,便离世再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去过北京,家里保存着一张父亲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的照片,照片的边缘,泛起了黄点,还有一本好友相赠的精装笔记本,我很喜欢当时好友之间互送笔记本这种表示友谊的形式,或许说不出来的话,讲不清的情义,才会用文字记载,时隔多年,再翻阅回味,应该会有一种很美好的幸福感。父亲常对我说毛主席的故事,可见他对毛主席有一种天然的崇拜,父亲留在北京的唯一一张照片,就拍在毛主席纪念堂前。但是,我对于毛主席这样的伟人,始终都是一种认知和学习的状态,毕竟时代的烙印,踌就每个人心里爱国的五星,本不相同。所以,对于父亲,我一直都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历史色彩。家里有几本毛选,父亲隔三差五的就会翻一翻,其实那些哲学的东西,一直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秘密武器,所以一个农民看毛选,我现在终于想的通。我也曾随手翻看过几页,讲的都是革命等等,枯燥无味,只是那时,我读书的境界,只限于那些小人书和一些打打杀杀的小说而已。时至今日,当再次拿起毛选的时候,泪流满面,我没有读的懂得父亲,父亲也决绝的离我而去。我常想和父亲,一起品茶煮酒,话事天下,胡侃也好,瞎编也罢,至少那是我觉得最温暖而又最温情的画面。当下,时常在梦里看的见父亲读书看报的认真样子,仅仅是在梦里而已……
由于生活的拮据,捉襟见肘的日子,总能激发起一个人的责任感。后来父亲才算成为一个真真正正而又地道的农民。他开始看一些农业方面的书籍,可是黄土大塬,靠天吃饭的地理格局,不是看一些杂碎的农业知识就可以拯救,甚至致富发家。家里的情况,只够解决温饱而已,多出来的钱,家用开销我们兄弟上学读书,便没了节余。有时候甚至还要东借西凑,可是父亲从来没有言语过日子的辛苦。总把最可口的饭菜送到我们兄弟面前,自己从不会多吃一口。那些细节里传递出来的爱意,如今我也始终保留这父亲这样的做法。2000年前后,父亲开始做一些事,具体什么事情,我到如今都不是很清楚,只记得有一晚,父亲拿回来2万元,喝的有点微醉,兜里有一部手机,我和母亲不敢多问,照顾父亲睡下,便悄悄的将父亲的包,放在最严实的柜子里,锁了起来。第二天吃了早饭,一家人进城,置办了好多东西,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家人团圆的开心的去了某一个地方,虽说小的县城,但是那种家和美满的幸福感,现今想来,仍开心的掉泪。生活,苦里的甜蜜,才让人开心流泪,至死不忘。回到家,我第一次看见父亲笑得自然而又充实。那种笑,让我感到安全而又可靠,但是父亲经历的痛苦、无助,我不知晓,也丝毫察觉不到。人生里,总有一块肩膀,让我可以依偎,同时我也慢慢的变成了那一块肩膀,尽管不够宽广的肩膀,也可以给予爱的人依靠作息,但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一块坚硬的臂膀,是经历怎样的苦痛才历练的顽强不消?
父亲留给我的都是良好的一面人性,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所以从内心深处我很怕父亲,我与他之间的相处,总是心里窝火,敢怒不敢言的状态。但是父亲对于祖父祖母的温顺,却很感染我。无论大事小事、里外的事,我从没见过他高声的冲祖父母喊过,所以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懂得孝道,而有修养的人。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人,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让我无时无刻不再怀念那个温良恭顺的父亲。
父亲走了,永远都不会再出现在我跟前。但是那些想念他的因子,就是对于父亲的亏欠和不懂。我不知道亏欠过父亲什么,但是我知道父亲心里的痛。这个世界,路坏了可以修,桥塌了可以搭,但是生死相隔的痛苦,没有什么可以弥补。有时候,活的心安理得,真不易,那个挂念的人,始终住进了心里,不藏不露,不声不响,他的痛也是你的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