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小秘秘
作为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首部的《山雨欲来》,其篇幅、内容和涉及到的人物等方面都是非常宏大的,甚至在阅读前我就以为这部首篇已经包含了三部曲的内容。我认为《山雨欲来》是一本缺少了推广的好书,不管是它的写作手法描写上,还是其作为对于当时奥匈帝国现状生活的展现,都具有非常有价值的意义。
奥匈帝国是历史上的一个二元君主制国家。而特兰西瓦尼亚省作为匈牙利最大的一个省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被划分给了罗马尼亚。作者米克洛什·班菲的家族起源恰恰位于特兰西瓦尼亚,对于亲历这段完整历史的匈牙利人班菲自然感慨万千,家族的身份和地位都陷入了尴尬的局面。首部《山雨欲来》写作的就是1904-1914年战争发生前夕的人们生活现状。
01 两个主要人物分析
故事以一对匈牙利贵族表兄弟巴林特·阿巴迪和拉斯洛·耶若菲,两人截然相反的命运走向作为主线,穿插描述了该时代背景下各人的生活和命运。不难看出,初回国的巴林特是一位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他一路都被坚实庞大的家族保护着,他具有高度的正义感和善心,试图拯救在自家产业下谋生而受到了不公平对待的罗马尼亚平民百姓,惩罚剥削者,为人民谋得应有的利益。也试图建造农民公社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但是,在意识到生活不过就是一场“弱肉强食”的政治时,巴林特也只能无奈离去。面对政坛,他更是举手无措。各党派之间毫无意义的激烈争吵,对真正的人民利益和外部世界动荡视而不见。他一心想要为民族真正地谋实事谋福利,不管在哪一方,他都无法看到一丁点的希望,只能游走在各党派边缘之外,成了个孤魂。
“生活里的一切都是政治。我指的并非全是党派政治,维护地产的秩序是政治,经营家族产业是政治。一切都是政治。我们为村民和山民们谋福利,或者努力发展文化事业,依然是政治。要我说,你是无法逃离政治的。”
巴林特这一段与拉斯洛的对话,不难看出巴林特的宏大理想和抱负。如果说巴林特属于积极的那方,那么拉斯洛·耶若菲则是相反的那一极。
不同于巴林特的坚实家族后盾,早年失去双亲的拉斯洛性格敏感多疑,极度缺乏安全感。虽他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但由于缺少坚毅的性格和定力,极易受到诱惑,一步步在外界引诱下堕落并走入深渊,深陷在一个看似人人公平平等的赌博世界里,试图从那里找到他从未获得的尊严和地位。
相似的是,两人在爱情路上爱而不得的悲惨结局。道出了在时代背景下,家族之命、规则之严的权威和地位,以及在此之下人们的弱小和反抗无力。
02 其他人的荒谬生活
班菲对于贵族的生活可以说是费了很大的篇幅描写,光是第一卷开篇几章关于参加宴会路上碰到的坐在马车上的人物就介绍了很长的文字。书中出现的人物非常多,班菲几乎为每一个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人物都赋予了一个名字。
有好几幕都是描写贵族们的豪放生活,比如宴会、狩猎大会、嘉年华活动等,其铺张浪费、奢靡豪华程度等,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的确,一场大型狩猎会包括十二名猎手、几队驱猎夫、装猎物的车、宾客马车、狩猎场管理员、管理长和穿制服的传令员,要组织一场这样的盛会,几乎跟策划一次帝国演戏没什么两样。”
“因为王妃认为,希瑙祖母去世后就没用过的几间豪华宴会厅,都有必要重新装修一番……尽管之后被路易斯·科洛尼奇亲王念叨了几个月,王妃还是不介意这笔奢侈的开支。”
以上这两段都可以看出贵族们虚荣且毫无节制的夜夜笙歌。他们的生活重点是即时娱乐性的,思想也是狭隘短浅的。
人们贪图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虚伪无耻。女人们甚至仍将他们视为好丈夫,因为他们只是酗酒,最不济也只是喝得烂醉,但至少没有与“坏家伙”纠缠到一起;他们关注狩猎和射击,丝毫不在意党派之争;宁愿将精力耗费在仪式感十足却无关紧要的荣誉决斗之争。人们只能看到眼前之事,完全无视上空逐渐蔽日的乌云。
《山雨欲来》这个名字非常贴切这一段黑暗来临的前夕。班菲对于人物和经历的刻画是成功的,即便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你依旧会被他在本书中的故事吸引和打动。
暴风雨来临前的黑夜的平静是暂时的。很期待后续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