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读历史书,读得最多的是古代史,对近代史是很少涉猎。上学时,教科书学到的近代史,在我的记忆里,就是晚清与欲打开中国国门的西方国家打仗,总是打败,然后就是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那时学习近代史,主要就是学习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意义,其它内容只是一带而过,所以在后来的记忆里,近代史几乎只剩下不平等条约了,于是不怎么想读这么屈辱的近代史。
最近读到近代史学家马勇先生的著作《中国历史的侧面》一书,让我对近代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腐败的晚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竟然真心实意、奋发图强地做过很多变革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是很不幸的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这些变革一一失败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也算是知耻而后勇,在1860至1894年这三十四年间,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一个农业国家正在向一个工业国家迈进,全新的现代工业基础形成了,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增长,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奇迹,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了全世界15%,史称“同光中兴”。
可惜,1894年一场局部的中日冲突,将先前三十多年的成就近乎一扫而光。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没有自暴自弃,以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为主轴,又开始进行了更深一步变革,一切又朝好的方向发展,短短三年,中国面貌大变。但1898年的戊戌政变,改革又停止了,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动荡期。直到1906年,清廷又重新找到了方向,这次是转而向东方的日本学习,仿照日本的君主立宪制。1908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明确了君主的权力用宪法约束,九年立宪清单不仅发布,而且逐年落实,逐年检查,如果不出意外,中国再有几年时间,一个全新的政治架构即将产生。只是就在这一年,强势领导人慈禧太后、光绪帝在同一天相继去世,接替他们的摄政王、隆裕太后这个弱势班底,明显缺少执政经验,缺少魄力和决断力,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形势,他们是无法驾驭的。
当时的立宪党人危机意识非常强,希望中国能立即强大起来,认为只要加快立宪步伐就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一再请愿提出缩短立宪时间,先是提出从九年缩短到五年,后来又提出缩短到一年(而所仿照的日本的立宪是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摄政王被迫同意了。殊不知欲速则不达,一场复杂的政治变革就此变成了儿戏,乱局又产生了,变革最终又一次失败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被推翻了,君主立宪制的蓝图彻底失败,改良终究没有战胜革命。
纵观晚清政府从1860年到1911年,一直在励精图治,政府里也一直不缺乏有智慧、有能力、开明的大臣,但每一次在变革关键时刻都会出现偶然因素,就像被施了魔咒,导致了清政府变革最终没有成功。之后建立的共和制的民国不仅乱象丛生,而且内战频发,这不能不令人叹息。
马勇先生潜心研究近代史数年,以尊重历史和事实的态度,在本书里详尽地描述了晚清及民国初期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以这种客观的态度所写的历史,才能让后人去思考,去借鉴。尊重历史可能还会走弯路,但一定不会走回头路。这也是历史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