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交流,既要有说,也要有听,而且必须是双向的。如果只有说,没有听,不能算是交流;如果只有一方听,另一方只会说,也算不得交流。我们常说交流很重要,因为交流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诉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了解对方,然后求得彼此之间最大的同心圆。然而,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交流”二字。原因何在?
人们往往有诉说的欲望,被倾听的需求,却极难做到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大多时候,是拒绝倾听,即便不得已,也很难做到对诉说者的尊重。一方诉说的时候,另一方能否做到心无旁骛,又能否做到不插嘴说些与己有关却与对方无关的事?认真倾听,而手里不忙活其他活计?这便是对诉说者的尊重。
生活里,交流和沟通有难度,全在乎人们更看重自己的嘴巴,而忽略自己的耳朵。所以,有些善于倾听的人,慢慢就变得没有了倾诉,而喜欢倾诉的最后也只有了倾诉。看到很多人在说,为什么自己可以陪着好友一聊就是深夜,而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甚至大家还会觉得自己特别烦……这并不是说,一方大度,另一方就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还是因为诉说容易,而倾听难啊。
说,可以为所欲为,而听,却要用心用思啊……人与人的矛盾,有时候在于没有沟通与交流,于是彼此不了解,有误会。但有些矛盾,却也是沟通与交流造成的。可能是一方想说另一方不想听,你总是说,人家好不容易想说了一次,你不感兴趣,不想听,对方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也可能是彼此沟通不畅,说的人表达不佳,听的人理解不佳会错意,于是乎,越沟通误会越多,矛盾自然也就更大……再或者,彼此沟通太深,无论是交浅言深也好,亦或是交深言也深,总归时间久了,因为心里距离的拉近,导致心里对彼此预期越来越大,依赖越来越多,一旦发生些许的不如意,就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强于对他人百倍的憎恶感。
其实,听与说都要有个度,把握不好,听者与说者都不会带来尽如人意的结果。总有人会说,为什么没人理解自己?为什么没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事实上,还是那句话,人生而孤独,唯一懂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你真正的倾听者,从始至终也只有你自己。还记得以前,有个台湾人,好像叫张德芬吧,那时候很流行治愈系系列的书,她最重要的一句话——你的外边没有别人。大抵也就是说,人不要从内心求助于 他人,而要回归自己。现在想来,那些年这些书真正可以流行起来,也是源于人们孤独意识的觉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