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不知道”也能变出精彩》的片段实录和分析,我回想起自己原来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引导。有时感觉自己引导得还可以,有时又感觉引导得非常不好。
于是,今天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起来概括作者留学过程的几件事时,想进行引导的尝试。
我:第4~5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学生沉默)
我:那先看第4段。第4段主要讲什么?
生1:讲“我去仙台……”
(学生停顿了)
我:去仙台做什么?
(有的学生低声说:“学医”,有的说“学习医学”)
生1补充:去仙台学医。
我:好。其实我们可以关注这一段的第一句,它已经交代了“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把这句话划出来。那,第5段呢?也可以先找出关键句。
生1看文章思考着: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
我:“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然后呢?这一段主要讲他“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吗?
(生1又沉默着看文章,想仔细找找)
生2:“物以稀为贵”。
我疑惑:这一段主要讲“物以稀为贵”吗?
生3:“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
我:然后呢?
生3:我住在那里不相宜。
我:什么是“不相宜”?
生:不合适。
我:是呢,不合适,不适宜。
我又请了一位学生起来说。
生4:“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我:你为什么认为这句是关键句呀?
(生4嗯了半天也说不出来。我想起今天看的文章,便顺势说“你肯定知道,你选择这句作为关键句的理由是什么?”他依然嗯了半天最后还是说了“不知道”。)
我只好接过来,连接着前面几位学生的回答帮他分析他判断的依据。不过在分析的时候,我忘记了生2的回答,就说了一句“生2没有找出来回答”。现在梳理,我发现了我的这个漏洞。
其实,回头重读文本,我以为是我没有理解透彻“物以稀为贵”的意思。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他把他自己比作是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北京的白菜到了水果店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被请进温室称为“龙舌兰”,它们的身份好像都被提高了一档。而这句是顺承着下一句“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意思是,我就像北京的白菜和福建野生的芦荟那样到了别处是“物以稀为贵”。因为“物以稀为贵”,我受到了“优待”。
在这引导的过程,我做了“大多数教师可能会选择让学生坐下,然后再挑选知道此问题答案的学生来回答,避免课堂陷入僵局,避免学生和老师陷入尴尬”的事情,便是——一个接一个地挑选能回答自己心中那个答案的学生来回答此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引导着问学生问题了。有点急了。
把“'不知道'也能变出精彩”,是我需要练习、思考、提高的能力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