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还不知道“社会焦虑”这个词,只知道自己喜欢独处,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走路看到认识的人,就趁对方还没发现自己,从另一条路溜掉;不敢直视同学的眼睛,总是低着头,或者用侧脸对着对方;他人的批评和夸奖都让自己很不安,既想当隐形人又想博得他人的关注。
读大学的时候,自己还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曾经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和室友冷战几个月,被认为是性格冷僻;曾经因为无法适应和朋友呆在KTV里,寻了个借口提前离场;曾经被很多同学断言,不适合去公司工作,不适合任何社交性强的工作。
工作头几年,我也正如大家预期的那样,不善于沟通,经常在他人交流的时候低头看手机,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人总是会经历一些事情,然后长大、成熟。最近几年,我偶有回忆往事,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过去的自己怎么会这么“卑微”,怎么会这么“弱小”,怎么会被一些这么小的事情所困扰。
重新审视过往,探究之前“社会焦虑”的成因,或许有助于未来去处理更大更复杂的焦虑源。小时候焦虑的诱因可能来自于搬家。搬家之前,每天大家会相互串门玩,一起守在电视机旁争着看《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但从乡村搬到城市后,环境变化很大,就很不适应。
另一个焦虑源可能来自于父母。我的父母对我的管教整体来看是偏严的那种,而且比较关注我的学习成绩,我受到的表扬和批评也大多来自于某次考试的成绩是否排名靠前。而同龄人中,他们并不会因为你成绩好就觉得你好,他们的评价标准往往和大人的标准是相背离的,大人眼中的“坏孩子”可能是一个孩子王,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可能是被排挤的书呆子。
青春期的时候,很在乎同学对自己颜值的评论。曾经有几个同学对我说,“你脸太大了,侧颜还比较好看,但正脸就......”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能他们说完转头就忘了,但我在很多年里都会自卑于自己的容颜,还会避免正脸和他人交流。
再大一点,那种自卑感、怯懦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有加重之势。我越来越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在某个地方做得不好,招致别人的当面数落和背后议论。那时的我是如此的敏感和脆弱,因为一件小事和室友有了争执,竟躲在图书馆哭了一个月,觉得自己特别差劲。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位室友平时也挺照顾我的,当时的争执也是一个小误会,是我自己把小事化大了。
工作后,遇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烦,也曾沮丧过、逃避过,甚至觉得活着就是一种痛苦。但既然最终选择了活下去,就会去慢慢适应这个格格不入的社会,去和自己和解,原谅自己的不完美,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试图摆脱“社会焦虑”的过程中,我发现读书,特别是广泛的阅读,对缓解社会焦虑蛮有用的。一方面,你会了解到其他人的生活,从而懂得你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人,别人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你也一样可以。另一方面,拥有的知识越广博,你越容易参与别人热衷谈论的话题,也越容易赢得别人的肯定,进而提升自信心。
“社会焦虑”这种情绪或许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也没必要说一定要清除这种情绪,可以学着和它共处,不让它过多地干扰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偶尔产生一些“社会焦虑”,我觉得是ok的,况且适量的焦虑感反而有助于我们反思,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加入读书写作群后的第10次作业
书目:《无压力社交》
群昵称:青瑟只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