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好点!
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在我们准备买一件东西下不了决心的时候,在我们辛苦工作几天后准备躺平休息的时候,在我们跟老公吵完架,报复性消费买买买的时候。
那么,什么才是“自己”呢?
是躺平的我是自己?还是那个躺平之后又满血复活的我是自己?
是那个不看价格冲动消费的我是自己?还是那个精打细算最大折扣的我是自己?
周梵老师,在课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说好讨厌我自己,觉得我自己好糟糕,当我们的内心冒出这样的声音的时候,你是否想过,究竟哪一个我是真的,是那个讨厌的我,还是讨厌我的我?
让我们在了解如何“爱”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才是“自己”吧。
当我们在说“我”的时候,其实是从两个维度开始的。
第一个维度,是物质的“我”。也就是我的身体。我们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我们对于这个物质的控制感,比如让自己张开嘴巴吃饭、让自己迈开双腿走路,但是如果我们要让别人吃饭、让别人走路,我们会体会到缺乏控制。这种控制感,让我们笃定身体就是我的一部分。
第二个维度,是人格的“我”。它是我们过去所有的经历、感受体验、价值观、信念系统的总和。
它既像是在我们身体其中,因为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从我们的内在决定的。
同时,又像是在我们外面。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拥有了什么样的外部世界。人格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滤镜来看待外部世界。
我们觉得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外部世界是充满竞争的,还是充满善意美感的。
这些都取决于人格的“我”,这个我决定了我们的整个信念系统。
比如,当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得不到爱情的,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滤镜进入婚姻,我们会敏感地捕捉到每一个丈夫不爱自己的证据、丈夫靠不住的证据。
我们会不断地拿着这一点去考验丈夫、评判丈夫,直到消耗掉对方所有的爱。
最终,当然就是印证了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信念系统会创造出与它所匹配的事实,事实的结果又反过来强化这个信念系统。
当我们这样定义了之后,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以前说的爱自己,大部分是从物质层面来看的。
让物质的我,可以大吃一顿,让物质的我,可以得到休息,让物质的我,可以不过脑子地消费。
当然,这个物质的我和人格的我并不是分开的。
透过物质的我的行为,可以看到人格的我。
不过脑子消费的我,报复性买漂亮衣服的我,人格上是有匮乏感的,在大多数时候,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我们压抑了自己想要拥有更好东西的念头,所以它才会在物质的你,疲惫没有招架之力的时候,反扑。
既然人格的我这么强大,那如果我改变了我的人格,不就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事实上,人格的改变非常难,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人格,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在我们的婴童时期就已经开始,那个时候甚至我们还没有形成可以储存的记忆,当我们开始做一些选择时,就已经按照默认的信念系统去行动。
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些行动反过来继续强化我们的信念。
但是这一切都是“自动驾驶”,我们对此毫无觉察。
所以,要想改变人格的自己,我们需要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
我们要抽离出来,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每个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信念系统。
尝试回答周梵老师的问题:当我们说好讨厌自己,究竟哪个自己是真正的我呢?
比如,我好讨厌自己虚伪,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虚伪,是什么样的事实经历让我觉得虚伪是羞耻的。
这个虚伪的我是我的一部分,这个觉得虚伪羞耻的我,也是人格的我的一部分。
它们都是我。
而当我们看见它们,我们就遇见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