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这是我自媒体发的第三篇关于英语学习的小文,前两篇在第47期和第50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哦。
本文尽量写得平白些,确保童叟都可看懂。
我从小就是个太过较真的孩子,对于学习更是如此。因为在开书店的同时还兼职辅导孩子们语文和英语,钻研得越深入,脑海中的问题就越多。很多答案可以遍查资料自己找到,但有一个关于音素的困惑却迟迟无法得到解决。


那便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英语的双元音是由两个音素组成的,整体还算一个音素?
为什么一般说英语音素有48个,汉语音素只有32个?
为什么咱们汉语音素不是声母韵母加起来的60个?百科里说,潮州话的声母韵母加起来都有105个了。
这些疑问我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权威解答,就试着在喜马拉雅的各个英语课程下面留言,竟真有七八位讲师回复,但都没答在点上。
跟隔壁的李老师探讨也没有结果,最后,不得已打扰了远在苏州某大学教英语的堂妹楠楠,她主修对外汉语,双语都在行,她强调说这是两套系统,不必纠结,我才略略释怀。


为什么我对发音如此执着?因为咱们中国人普遍不重视发音,考试一向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就算拿下一大摞证书,还是难以张口,或者说得很流利,如果单词发音不到位,外国人听来也着实费解。
就像老外学说中国话,他们若严格按拼音发声,哪怕语速慢些,只要发音清晰标准,我们就会钦佩他中文学得精,下了苦功,说得比好多同胞还地道。
所以《疯狂英语》的李阳也说过,学英语,发音最重要,而学发音,音标是最最重要的。我个人感觉,自然拼读和音标结合教学,会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
要想英语基础扎实,音标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啃下来,否则查出单词也读不准。
48个国际音标里易混易错的还有/m/、/n/、/ŋ/这三个鼻辅音,乍一看,似乎都读“嗯”的音,孩子们根本搞不清有什么区别,做读音选择题的时候便会茫然失措。
其实区分这三胞胎非常简单,只需记得嘴巴有张有合,舌头放的位置不同便可,它们都是从鼻子里冲出气流,因皆为浊辅音,同时声带振动。


具体窍门如下:
/m/ 是闭口音,双唇紧闭,舌放平,振动声带,使气流从鼻腔出来。一般都是字母m发这个音,类似读“么”时还未张口时的准备动作,典型单词有room [ru:m]。
/n/ 是开口音,双唇微张,舌尖抵住上齿龈,振动声带,气流从鼻腔泄出。很多时候都是字母n发此音,特别像咱们读“呢”时的准备动作,可以多读单词fun[fʌn]找找感觉。
来收尾的是最让人迷惑的/ŋ/,其实也不难,只需嘴巴张开,舌尖抵住下齿龈,振动声带,使气息由鼻孔送出来。通常字母组合ng/nk在词尾时就发此音,都知道长的英文是long [lɒŋ ],缓慢地读几遍,舌尖最后落在下齿龈即为标准。


花费几天边角时间整理出这篇拙作,今日发出,心中甚是快慰。
世界纷纷扰扰,我们明心笃志,躬行求知,不去理会杂音,只为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