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3-05-10 14:21 被阅读0次

    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那么这些历史的记录者——史官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所谓的“巫”和“史”。巫是娱神的专职人员,史是负责记录当时人神沟通的活动,这可以说是后代史官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史学已经很发达,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还有最著名的、孔子修订过的鲁国的历史《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在体式上也很多样化,既有像《春秋》那样的编年体,也有像《国语》、《国策》那样的国别体。还有很多人给《春秋》作诠释,形成所谓“春秋三传”。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非常尽职的史官,比如董狐。晋国有个大将叫赵盾,在晋襄公时期担任过中军元帅,掌握国政。晋灵公即位,他怕晋灵公加害于他,就离国出走,还没逃出国境,晋灵公就已经被赵盾的一个名叫赵穿的族人杀害。

    于是赵盾就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董狐当时是晋国的史官,他毫不留情地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弑”这个字是贬义的,意思是以下犯上。董狐敢当着赵盾的面直笔记事,孔子称他为古之良史。

    说到史官,就不得不说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他的父亲司马谈和他的先代都是史官,司马迁从小就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拜见长者,周游河山。

    他从父亲那儿接受了写一部历史书的重托,并在40岁出头的时候就完成了材料的准备工作,开始创作。如果他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帆风顺的,恐怕我们读到的《史记》又是另一种味道。

    然而就在他四十出头的年纪,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

    公元前99年,匈奴来犯,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困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汉武帝派李陵前往,李陵骁勇善战,与李广利配合得当,不久便突出匈奴重重包围,李广利退据冀州。

    南还时,李陵断后,不料被匈奴三万骑兵围堵。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不幸的是,李陵的部下有人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

    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眼看突围无望,李陵下马受降。

    朝廷得到此消息,大为震惊。汉武帝在盛怒之下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斥责李陵贫生怕死、投降变节的不忠行为,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解。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中伤李广利,把他下到狱中。因为无钱赎身,司马迁惨遭宫刑。这一场意外变故,极大地刺激了司马迁。他为此深感耻辱,甚至想过自杀,最终他还是以身遭变故而完成了大事业的人为榜样,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读到司马迁完整的故事,我油然起敬。鲁迅评价《史记》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一句讲的是它在史学上的价值,后一句包含的内容更复杂。《史记》中那种像屈原《离骚 》那样的抑郁不平的情感,应该说是司马迁遭受不幸后的产物。”

    “司马迁在材料的取舍、人物位置的安排、叙述语言的选择、价值判断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这种强烈的情感。可以说,是司马迁个人的不幸,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才使得《史记》有了今天这样的地位和价值。”

    另外,“史记”原是历史书的通称,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魏以后,《史记》都是被叫作“太史公书”的。据王国维先生考证,一直到唐代要编《隋书》的时候,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司马迁的著作被放在史部的最前面,由此,《史记》才成了专称。


    备注:

    《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之秦汉篇读书笔记。本篇用了很多作者王意如的原始语言,因为她本身的语言就很精简,故事叙述也不拖泥带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qj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