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速的中国式人生

作者: 葡萄干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7-22 17:56 被阅读3次

    点击蓝字关注“葡萄干妈妈”

    1

    说一个身边真实的例子。

    我的一个学姐,在人生的前二十多年里,学习勤勤恳恳,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前后考取了人大的硕士博士,毕了业也是顺理成章的进了很好的单位工作。

    这听起来看似开了挂的人生,却在她结婚生子后有了小小的转折。

    与大多数生孩子的人不大一样的是,她生了一对双胞胎。

    一男一女,龙凤胎。

    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境遇,多少人有了儿子还想要拼个女儿的心愿,在她这里一下子好事成双。

    哥哥出来的早几秒钟,然后才有了后面的妹妹。

    儿女双全,听起来就是不能更加有爱的组合了。

    幸福开心的同时,也有了不可避免的纠结出现:

    “两个孩子怎么带?谁来带?”

    跟大多数拼搏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他们背负着房贷、车贷的压力,动辄几千元的月还款在宝宝降临前也许还算不了什么,但有了孩子之后,首当其冲的:

    孩子教养问题,跟背后这早已在买房买车当时就立下的几十年契约,突然变得格格不入起来。

    自己带,只能面临着辞职,辞职后断了的公积金和稳定收入,只能将老公身上的担子加倍加重起来,而即使这样似乎也并不能抵得住一家人的开销支出;

    老人带,年轻人不耽误上班,不影响还贷赚钱,转而需要面临的自然是与老人同住的境遇,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免不了带来各种各样的碰撞,其中就免不了不愉快。

    权衡之后,考虑到两个孩子的压力,只能选择了后者。

    于是原本其乐融融的两口之家,有房有车有爱的小日子,突然就变成了拥挤复杂的一家六口。

    吃饭,要轮流着来;

    洗澡,要交替进行;

    所有的喂养,都要进行两遍;

    即使这样,还不能耽误每天的上班和工作。

    而这个学姐,她原本也是家里的老幺,也是父母疼爱的小公主,这一夜之间却只有为母则刚,被迫长大。

    太多类似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上演,太多典型的家庭让我们已经开始视而不见。

    2

    们中国人的人生,普遍被公式化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终老。

    【出生】

    从出生到上学之前的这几年,才是最单纯简单又轻松的一段。

    从婴儿的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吃第一口真正的饭菜到接触这个看什么都新奇的世界,小小的一个可人儿被万般呵护:

    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甚至外公外婆包围着,爱护着,吃饭怕卡着,喝水怕呛着,走路都担心摔了;

    即使这样,一个单纯的笑容,挥着两个小胳膊扑过来的样子,总是给大人带来无尽的欢乐,他们大笑,我们也开心;

    这样的日子很是轻松,哪怕闯了祸,也无所谓,因为身后有个有爱的家啊。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区间也有了变化。

    过去的日子里,这段时间往往是六年七年,而随着现代生活的竞争激烈,家长们开始有意无意的要给孩子早教、早托,于是这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逐日减少,变成了三年四年,甚至一年两年。

    【上学】

    俗话说,知识使人进步,学习改变命运。

    中国有太多的学校,不约而同的,拿这句话当做他们引以为傲的校训。

    从老师到校领导,从家长到邻里亲戚,所有人都在给适龄学生们灌输着这样的一个概念:

    好好学习,努力考试。

    在二三十年前的那个时代,即使最最差劲的学生,最最懵懂的孩童,他们都知道,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高分。

    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博,凡是贯穿上学时代的这些个阶段,无一例外的都以分数论英雄。

    高分者上,低分者下。

    一个自科举时代起就亘古不变的道理。

    于是小小的书包里满是书籍,试题,作业本,更有甚者都要拖着拉杆箱上下学;

    于是放学后本该休息的短暂时间里,回到家听到家长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写作业;

    于是在一个个寒暑假的宝贵间隙中,大街小巷穿梭的更多的是去上补习班的孩子和接送的家长们;

    家长们否定素质教育,老师们要杜绝早恋,甚至考试压力大的时候所有的音体美也躲不过停课的命运,一切为数理化史地生语文英语这些所谓的大科让步。

    直到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这段坐教室、拼成绩的时代戛然而止时,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才脱离了为期十几年的题海战术。

    【工作】

    有的人憧憬着打卡上下班的日子,总算有了靠自己双手赚到的第一笔钱;

    有的人惧怕这步入社会的倒计时,家庭和学校不再是有师长同龄人庇护的港湾了;

    更多的人忙不迭的就被这竞争的车轮卷了进去,来不及选择一个清楚的方向,来不及跟身后的好友同学道别,就匆匆完成了书生气到社会人的华丽转身。

    工作的日子里,人们总是抹着怎么也睡不醒的惺忪双眼,来不及坐下来细嚼慢咽的吃一顿早餐,像极了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收拾着匆忙打理好的自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钻入了早高峰的地铁人流中。

    上班,打卡,社交,聚餐,下班,再往复。

    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是那工资论高下、职位论英雄的衡量标准。

    赚的多,自己手里阔绰,父母脸上有光;

    赚的少,眼神总有点落寞,家里也开始说不过去。

    于是人们就在这样的两点一线中,来来往往,从黑发熬到有了白丝,从少年成了中年,从新人菜鸟成了师傅导师。

    【结婚生子】

    之所以把结婚和生子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隶属于成家的范畴。

    他们都是你学业有成、事业还行之后,父母催促必不可少的话题。

    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不赞成孩子在学业期间开展与异性的亲密情感,这里我们俗称:

    反对早恋。

    可现今各大公园、餐厅如火如荼的相亲角,甚至经十年不衰的电视综艺节目,告诉我们:

    还是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从孩子一毕业步入社会的第一秒开始,他们就催着儿子或者女儿,赶紧找对象、赶紧结婚、赶紧生孩子。

    “再不找对象,你都要成老姑娘啦!”

    “跟小刘一直那么恋爱耗着干啥,差不多就把婚事提上议程!”

    “小两口的日子过着太自私,人家谁谁谁都生二胎啦!”

    中国父母在催婚催育方面,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热情和精力,再加上从不重样的说辞,以及逢人必讲、三句话不离本宗的势头。

    必然的,也就催生了一堆孩子们口中的吐槽,所谓大龄剩男剩女眼中的过节防问指南。

    直到你找了对象、领了小红本、生了大胖孙子,他们终于消停了。

    【终老】

    有人说,生子不过三十上下,终老都要古稀花甲,中间这三四十年呢?都被你吞了?

    是啊,这三四十年我们怎么说?

    想要学习的人,继续学习;

    工作要再上一层楼的人,拼了命的加班升职拿奖金;

    娶妻生子的,自然也有二十多年的陪伴等着呢;

    普遍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看似一成不变的日子里,消磨了年轻时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人到中年的忧愁。

    平淡的日子过得像极了一杯白开水,两个字:

    没味儿!

    在这样的一天一天中,年龄的十位数从三走到了四,从五变成了六,最后终于放弃了挣扎,不再纠结学习工作和子女,只身一人走向终老。

    3

    人说,这是全人类的正常进化啊,何以冠名“加了速的中国式人生”?


    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典型的中国人。

    岁月的车辙本不显眼,却在加了太多外力后,变得凸显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想的并非父母所想,却不得不被卷着向前。

    前面那些所有被加了速的、被干预的、被安排的人生阶段,在我们耄耋之年回顾一生时,才发现


    似乎每一段都没有真正享受到它该有的样子。

    本该懵懂无知的1-2岁,大人总是希望我们早早学有所成,小小年纪就开始背诗学字;

    本该在户外撒野放风的6-11岁,却总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习题,考不完的测试和压力;

    本该感受青春期萌芽的15-18岁,情感的萌芽早早地被老师家长扼杀在襁褓里;

    本该感受社团生活散发青春朝气的20岁,又多了些许实习求职为了找工作而做的太多事;

    本该在社会上热情打拼的二十几岁,却一个个被家长逼着去考所谓的公务员铁饭碗;

    本该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走下去的三十岁,也不得不顶着老人的念叨匆匆步入婚姻娶妻生子;

    而当你终于按部就班走完这些“该走的路”之后,还未或者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你,发现自己一夜之间从家里的孩子变成了跟他们平起平坐的大人:

    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策,不再被他们以对孩子的眼光温柔以待,相反的,扑面而来的是大人与大人之间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让人透不过气。

    这里做的不好了,他们失望;

    那里考虑欠佳了,他们皱眉。

    可是所有人都忽略了,就是这些个看似当了爹妈的小年轻,仍旧还是孩子;

    人生才刚刚起步的他们,更需要长辈的引领和帮助,在失落和委屈的现实面前,他们需要的也许只有一个包容的眼神,一个强有力的臂膀,一个温暖的港湾。

    即使这样,大多数的中国父母还是给不到。

    因为在他们眼中,你不再是少年。

    因为这加了速的中国式人生,逼着人们脚步匆匆,又不得不向命运的方向靠拢。


    但愿每个看了这篇文章的人,有朝一日为人父母,不再只顾着让子女大步向前;

    但愿在你心中,你的孩子终究是那个曾经依偎在你怀中的小小少年。

    这是葡萄干妈妈的第27篇原创文章

    其实我想说

    即使当了父母的我们

    有的时候也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我们虽然已经长大

    也成了家

    说到底还是一个孩子


    刚刚起步的我们固然独立了

      也需要关爱和帮助

    扫码关注这个公众号吧

    或许带娃路上就不再孤独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加了速的中国式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qr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