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的由来:贤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为何还与老母焚死山中?
”春分后15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原本是一年24节气中的一个节令,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先贤历史人物的演说,”清明节“,已成为了中国人回乡祭祖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
清明祭扫的来历,历朝历代都较为崇尚。基本分为到墓地祭扫,或在祠堂内祭祀。
在古代,一般的人家,都会前往先祖的坟墓祭祀扫墓;大富大户人,就会修建同宗同祖的祠堂进行堂祭;而在封建帝王时期,皇家贵族们,则都有自己的祖庙或祖祠,又称为”太庙“。
有关清明节祭祀先祖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清明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的一位贤士——介子推。
介子推,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三杰“之一,也是晋文公逃亡落难之时,忠心追随晋文公的”五贤士“之一。
晋献公晚年,因迷恋并宠幸年轻貌美的骊姬,致使骊姬乱政。
骊姬先是在晚年时期,仰仗着晋献公的王威,废掉太子申,并立下了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了政权夺势的漩涡中,骊姬母子并没有如愿让奚齐登上皇位。
晋献公的三子夷吾,在乱局中登基,成为晋惠帝。
晋惠帝虽然取到了帝位,却担心哥哥公子重耳抢了他的皇帝宝座,于是将重耳赶出晋国,并派出了杀手,四处追杀重耳。
当时的重耳,虽然德才兼备,奈何势单力薄,流亡期间,受尽了苦难和歧视。
好在,重耳身边有介子推等贤士,对重耳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晋书》等史料记载,重耳在逃亡的19年间,最艰难的时候,只得煮些野菜充饥。
《菜根谭》中说: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为。贵族出身的重耳,却对这些苦涩的野菜菜根,难以下咽。
介子推得知后,一个人躲起来悄悄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同野菜放在一起煮。
当重耳狼吞虎咽地吃下了这些荤味的野菜,填饱肚子后,才想起来问,肉是从哪里得来的。
当最终得知真相后,重耳感动得泪流满面。
传统文化《易经》中说,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经过19年风餐露宿的逃亡生活,吃尽了苦头的重耳,最终回到了晋国,登基为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史称”晋文公“。
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晋文公苦尽甘来后,时刻不忘介子推当年的”割股喂食“的恩情,就想启用介子推出仕做官。
令谁也没有想到,介子推硬是不愿意做官,还带着母亲隐居于山西介休的绵山之中。
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不惜下令放火烧山,可即使这样,仍然事与愿违。
介子推最终选择了与母亲一起合抱树,而焚死于山中。
所谓,患难见真情,介子推在晋文公落难时,不惜”割肉啖君“,留下义举和千古美名,为何却不愿意继续辅佐晋文公呢?
”源易缘“认为,或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介子推厌倦了政治上的明枪暗斗
亲眼所见周朝的日渐衰微和晋国的太子党争,以及长时期追随晋文公以来,他肯定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心的险恶。
与其在尔虞我诈中生存,倒不如做个山中隐士,落得逍遥自在。
于是,介子推没有像狐偃、壶叔等朝臣那样,倚功自居,主动请赏,反而对这些人投以了鄙夷之情。
二、介子推志不在做官,辞官为避世
《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返晋国,并顺利登上王位后。当年曾追随重耳的人,曾邀功请赏,这也是情理之中。
可介子推则认为,重耳能够复国,实为天意。他的忠君的义举也是发乎自然,没必要非得得到奖赏。
唐朝诗人卢象,曾留下一首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诗中,谈到介子推辞官,不愿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因,偕母归隐绵山,是为”避世“。
三、功成身退,晋文公曾忘赏介子推
在如今的山西介休绵山介子推祠庙中,有这样一幅楹联。
上联为: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下联: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重耳归晋,成为文公后,曾经下令赏过随行他逃亡时的重臣贤士们,却未提及介子推。
介子推当时还写下一首赋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看到介子推的诗,晋文公羞愧难当,感到自己忘恩负义。于是他在悔悟中下令寻找介子推,最终为逼其复出,不惜三面焚火烧山。
当年的那场熊熊烈火,曾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而死。
晋文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万分悲痛之余,做了两件事:一方面下令介子推死时这一天全面禁火,吃寒食,以表达自己的哀思;另一方面,在绵山抱腹岩云峰寺内,为介子推立庙,修建了”介祠“。
如今的山西介休,已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动。
更有后人,用文字盛赞介子推:假令当年,禄赐文公,不过以万钟相加,为十九年共险阻艰难之报;安得今日,田封绵上,独超出诸臣而外,历千百世享馨香俎豆之荣。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