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2251/689b9125c4b8d5b0.png)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动力源泉,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加强家校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家校同心,协力共进。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家校共同的圆心,不同的是“家”是个体发展的角度,校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家长是站在孩子个体利益发展的立场,学校则是站在未来社会成员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虽然两者的视角和立场不同,但是在同一圆心的基础上,两者又协力共助。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的三驾马车: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才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有以下一些常态化的做法:
1.上好家长课
每学期我校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家长课堂,由校长、优秀班主任或者专家负责授课。从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表率,如何和学校配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等方面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指导其从专业、科学的角度实施家庭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2.家访有温度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我校把家访工作作为长期坚持的任务。教师走出去,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家庭和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聆听家长学生的心声,促进并完善德育工作。
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性格较为特别或特异体质学生、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留守儿童及单亲子女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家庭成员有残疾的学生列为家访重点,制定家访计划,编写家校联系本,时刻关注这些特殊家庭下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措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活动催化剂
现实教育中存在着令广大老师苦恼的“5+2=0”现象,经过周六、周日两天或暑假、寒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了教师几天或几个月的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互相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则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因此,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抵教师的十句话。为此,学校会在疫情防控允许的前提下组织联欢会、节日庆祝会、毕业会、书画展、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达成家校统一战线,与家长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用好的关系成就好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之中,既是督促也是帮助。构建“树型”家校管理模式,枝干是各班家长委员会,主干是校级家长委员会。确定固定的家长日,邀请工作在不同行业的家长代表走进学校和班级,分享自身行业的知识,展示自身的专业特长,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不同的行业特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校同一些家长工作的单位联谊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实践体验不同职业,尊重不同职业,在这样的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全面育人。
让家长进课堂与孩子共上一节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共同的课堂经历,促进亲子之间的了解,留存美好。也使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课堂教育,在理解基础上强化战线的统一,为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做打下了基础。
与时俱进灵动化家校共育的模式。比如疫情当前,成分利用网络资源召开形式多样的线上家长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好地整合资源促进家校共育。
制度保障,让家校共育落地生根。把家校育人列入班级管理考核,教师个人考评的范畴。结合相关文件规定,制定科学详细的考评细则,量化家校沟通评价积分。参考家长学生反馈意见,坚持家长评、学生评、学校评多维评价方式,不断完善家校共育工作,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真正惠及每一个孩童。
家校共育,互助并行。坚守同一圆心,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协力共育保驾护航,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