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点小爱好
停笔一段时间又找到感觉,尤其在案例法销售上,计划先整理出二十篇对家具行业有影响的经典案例,方向是环保、设备换人与智能制造。目前,常在现场找素材与推广平台。
每人都有点小爱好,我的爱好追剧。这几天追日剧《重版再来》 ,对内容运作有了全新认识。
讲的是编辑与漫画家之间的故事日本漫画业发达,不少漫画都改编成电影,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宫崎骏、《千与千寻》或《聪明的一休》的。
《重版再来》的中文大意是畅销后再版,该剧讲的是编辑与签约漫画家间的一些小故事。
10集,450分钟。
已经追了这久,何不再花点时间,搞篇读后感什么的。一来,完成自己的每天一千字的小目标;二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或许能把相信技术驱动行业,案例影响进程的人给共鸣出来。
高度发达的日本漫画业漫画的产业链分工
日本的漫画业高度发达,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环节高度依存,互相分工。剧中主要展示了漫画家、出版社与实体书店三个环节。
漫画工作室大体有三种人,画家(老师)、助手、家人(剧中为师母),分工如下:老师画创意与框架, 助手管细节与背景, 师母负责后勤(饭茶点)与工作室的氛围。
老师、助手与师母出版社主要有编辑部与销售部。编辑对接签约画家,对接方法因人而异,有经纪人、有教练、有保姆、有黑社会……菜鸟对小鸟,大牌对明星。一句话概述,编辑高度介入漫画的创作过程。销售则跑实体书店。
书店有店长与服务员……就不一一介绍。
受互联网冲击的实体书店感悟: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内容制作
目前的自媒体平台,多如牛毛,内容过剩,可以总结为小老树、核心工序业余。
永远做不大,谓之小;平台虽多,但源头就几家,称为老;业余有两层含义,关键工序由兼职人员完成,内容就是不是硬广就是鸡汤。
《重版再来》给我的启发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内容制作,发散如下: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内容制造1、我认识一位砂光企业的老总曾做过一个晨读频道。都说设备品牌(如喷涂、软件)原创的理念很难表达,如果我“拥有”一家“出版社”,坚持做一件事,为行业提供”油改水”方面的原创案例,有自己的,有上下游的,也有同行的。设备与原创不就关联起来了,那么多知识产权证书不就有地方宣讲了?
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容制作首先是一条生产线,各有分工。谁是编辑、谁是画家,要规范约稿机制、稿件的品质控制机制。
3、内容传播也该是一条流水线,谁是销售、谁是书店、如何定点推送、读者互动……
内容能否独立于业务之外4、整个过程谁买单?内容与业务,不独立,如何确保风格;独立,如何确保品质。
日本漫画的流程管理
流程是批量制造精品的必由之路。
我们文化有严重的大师情结,讲的都是个人的修养与艺术境界,不太重视流程,不重视与人合作。
而日本人的匠气很重,流程偏执,崇尚技师文化。即便在连续剧中,也会不厌其烦做漫画流程的科普:选题策划、装祯校对 、 印刷 、宣传铺货 、再版 ,这些是大的流程。
分镜头草稿先送审编辑部内也有各类小流程,如选题策划:画家先画分镜头草稿送编辑审核;不满意则要互动,满意后编辑部集体讨论;通过后,工作室才能出正稿;画家画框架,助手做细节。
编辑对创作全程追踪。有些画家的自控能力差,编辑会像黑社会要帐一样,上门催作品。此文,他(她)还得对接封面设计与网络推广。
感悟:从流程管理的角度看内容制造
大公司能持续出不太差的作品,小公司很难持续出好的作品。为什么?
流程!大公司有流程,小公司有大侠。
画家画框架,助手做细节。大多平台的内容制作是结果导向,只要符合金主口味,不碰坏他的玻璃心,只要能准时交稿,你怎么写,我不管。
说白了,内容制造这一行就是“种蘑菇”--暗处长,不见光。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标准,要连续出好内容,除了作家的此心光明外,就得撞好运。
《重版再来》启发就是内容制作流程化。根据自己经验,先把它分为创意产生、确认、表现、完善,作品提交、配图、上线、推广等过程。
流程要置于阳光下,建立标准、各司其职,不允许暗处长蘑菇。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此话的言外之意是流程。
日本漫画的方法论
漫画与文案应该是相通的。在追剧过程中,我很在意各位画家的工作方法,做了点笔记,方便自己借鉴:
每天听落语,训练语感1、关于情节:建时间轴、建人物线,把两者的交接画出来;人物如何出场、性格如何表现;节奏控制—如何展示高潮,如何布垫……这方面的理论基础,是一本叫《角色行动原理》的书。
2、关于构图:用横图、还是用竖图,要看作家风格;如何体现氛围;为使对话更精彩,有的画家每天听落语,训练语感(常注:落语是一种日本民间艺术,与马三立的单口相声相似)。
3、关于理念:每集至少要传达一种理念,每个角色至少有一句经典台词、打动一类人。
感悟:做内容先要研究套路
所有的原创都是一种坚守,所有的流行自有其道理。
剔除假大空,剔除技术干货,剔除鸡汤软文,锁定百来篇好文章、十几个专栏,研究其风格,琢磨出一些方法论的东西来。
一流的编辑、一流的专栏,必须先熟悉现有套路后,再谈自己创新。
如何衡量从业者的水平?
编辑是如何评价画家的,画家是如何看同行的,如何评价画风,怎样判断一位画家有没“钱途”?
我在《重版再来》找到三个维度:思想境界、故事创意与绘画技巧
与蚕作茧、茧羽化一样,画家也有危险期,如画风调整、灵感枯寂、女友出走……此时,编辑的独特作用就体现了。
编辑有时要当画家保姆在日本漫画产业,编辑是一个奇特角色。这个岗位究竟要做些什么,并不固定。因人而定,因时而定。
有的当保姆,帮画家买盒饭、交水电费、找房子、招助手;有的为画家提供灵感;有时要当侦探甚至黑道,定位画家躲在哪里,一切手段把作品催出来……
或金刚怒目、或菩萨低眉,目的只有一个—按时、按质交稿。画家“遇见”编辑,主要靠缘分。
画家遇见编辑,主要靠缘分感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内容与作家
我每天追五家平台,读五篇文章,做一张思维导图笔记。虽有些体会,但并大突破。
《重版再来》给我启发是维度,将主要作家按维度做分类,要将其作品按维度拆解,按维度比较。
希望维度理念能把我的内容研究深入一步。
关于作者(以下内容可能含有广告)
常青,营销顾问、案例法销售的倡导者。
写过《白玉兰是如何做油改水的》、《圣奥一小步、中国办公家具一大步》、《万家园是如何做油改水》、《德国的黑森林、中国的淀山湖》、《特斯拉式的智能涂装线》、《刀具品味》等案例。
主要观点:透明工厂、案例中心、销售流水线
正在撰写二十篇对家具行业有影响的经典案例,方向为环保、设备换人与智能制造。
欢迎交流,欢迎参与。
常在现场、案例营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