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参加了蒋瑞芳老师的分享沙龙,收获颇多。在这里再次感谢老师的付出。
老师根据大家随机选的数字发了图片,然后让大家根据自己所选的图片按顺序写一段话,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选的数字是,23号,老师发的图片如下:
蒋瑞芬老师体验课之感悟一看到图片的一瞬间,我内在的感觉就已经被搅动得不安分起来。还没有等上一位队友写完文字,我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相约007
我希望我所见到的、听到的、遇到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穿过我的心里,然后变成一个个跳动的文字,从我指尖流出。
但我知道,会有一天,我会忘记所有的文字,留下来的,只是那山那水,那草那花,还有那个赏景的人。
希望有一天,就连那个观景的人,我都忘了。
这段文字放在大家的故事里显得很突兀,直接打破了整故事的节奏。顾不上那么多,这就是我急于想表达的东西。
在我们伙伴的整个故事里,有的伙伴写到了投资,有的写到了放下执念,有的写到了学习进步,有的写到了五一假期。
我想,这些都是他们一直以来或者近期心心念念的事情。否则他们不会从一张张看似与自己生活毫无关联的图片里,写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也经常从伙伴发的文章里、字里行间中,略知一二,一叶知秋。
沙龙的最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文如其人。每个人想要的是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地呈现在我们的文字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所思所想),所有的表达都在呈现出自己的模样。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表达,不仅仅包括我们外化的语言、行动,还包括内在的思想,甚至我们所见所闻,乃至所遇。
读到这,大家可能产生了疑问:
语言行动是表达没错;你说思想是一种表达,我还能接受,毕竟,所有外在的语言和行动,都或多或少受内在思想的牵引。但是你说,我们所见所闻甚至所遇,都是一种表达,我就不认可了!
表达,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结果,是主观的。而所见所闻所遇,明明就是客观的,非自主选择的结果。怎么能说,无法选择的所见所闻所遇,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结果呢?这明显不是有悖常识吗?
我的理解,当然不是!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在的讯息。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的讯息向我们传递而来。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了眼前这幅画面,耳朵只听到这段声音?面对成千上万的讯息,为什么最后我们往往只能接收到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因为所有的讯息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的过滤,才能被我们所接收。虽然外在讯息是客观的,但是大脑过滤这个过程,却是再主观不过了。
比如,三个女人一起去春游。
一个女人看到了帅哥,因为她内心一直渴望一个帅气的伴侣;一个女人看到了嬉戏玩耍的孩童,因为她自己的孩子在前夫那边,监护权不在她手里;最后一个,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因为她最近在学习风景油画。
这就是所见所闻。
随着故事的继续,第一个女人主动和帅哥搭了讪,相聊甚欢,他们还相互加了好友,最后他们谈恋爱了;第二个女人,春游后,来到前夫那里,把孩子接到身边小住几日,期间,她产生了变更监护权的念头,于是,她找到了律师咨询;第三个女人,拍了几张照片,并把它们画成了油画,其中一幅获得了区里的奖,这强化了她的自信,更加坚定了自己画家之路。
这就是所遇。
所以,我们所说所做、所思所想、所见说闻所遇,都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结果,毫无例外!
这个自主选择,我称之为,对生命的表达。所有的这一切表达,都只证明一件事——
我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