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篇的一句话,意思简单明了,虽然略有出入,可是并没有改变它的本质意义!
翻译一下是必要的,大概如下:不属于你该祭拜的“鬼”而去祭拜,那是献媚的行为;见到符合“义”的事情而不做,那是不勇敢的行为!
这里有两个重点的字眼,第一个是“鬼”,第二个是“义”,这两个字理解正确了那么这句话就理解正确了,否则就不可能理解出这句话的本质逻辑,那么就浪费了圣人心血!
何为“鬼”?鬼为阴属,是我们人内心对逝去的生命所认为的存在方式,是我们人类无法琢磨的存在,而非很多人说的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迷信!
但是这只是人的思虑而已,并非真的知道鬼是何种存在状态,所以最终古人只是说鬼神都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不否定,也肯定!
祭祀在中国的古代是祭祀祖先为主,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都是一样,这就叫祭“鬼”,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对鬼的认识特点!
你想想谁会说祭祖先是祭祀的那种不干好事的东西,所以不要误会中国的鬼神!
那么你去祭祀别人家的鬼神不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巴结或者说溜须怕马了吗?因为你的心几乎就可以认定是虚伪的、不干净的啦!
那么第二个问题何为“义”,有些人可以给出很多解释,翻开现代汉语字典确实也存在,可是孔子的仁义礼中“义”才是这里的需要!
它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可以使结果达成最好可能的做法,也是权衡过后的行为方式。所以“义”不是仗义等等那些现代人认为的白痴一样意义解释,而是类似“合适”二字!
就比如我们说这事干得“合适”,就是对别人做事情的合时宜的认可,这是做事情的最好表现准则啦,也是“仁”字的合适之用!
所以说一个人碰到合时宜的事情你不干,那么就是不勇敢。
可是“义”的根据在那里呢?毫无疑问必须是在“仁”字哪里,因为仁义本为本用的逻辑,义是体现仁的实践!
仁是什么不用说了吧,如果这还用说,那么你就自己好好读读孔子的东西吧!
现代社会中多数人都是献媚与胆怯的组合体,也就是说现代人多数都是势利小人与不仁不义之人,而恰恰是最喜欢言说道德那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