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你身边的同学家境贫寒,却麻木不仁,控制不住的堕落吗?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总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我大一的大学物理老师给我们讲过他的一个学生,这位学生来自贫困村,家里人种地四处借钱供他读大学,把他当成家里的希望(毕竟是985重点)。但是他到了大学接触游戏后,迅速沉迷,自己没电脑没钱上网吧,都能在网吧看别人玩看上一整天,逃课,挂科等等等等。大四快毕业的时候,这位学生跳楼自杀了。
堕落是刹不住车的吗?更应该努力的贫困生都这么难打破恶性循环?我也结合自己来反思,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身份割列,虚假定位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或者贫困生,刚到大学,我相信都是如履薄冰,志气满满,准备为了父母,为了乡亲们,在大学里尽情拼搏与收获,这个时候,带着些许的自卑和苦涩,心中是家里的老父母亲,我是土地上的农民工的孩子,真的很清醒!然后,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开始每天不再吃3块5快一顿的特价菜或者普通菜,你开始尝试各种10元上下的美味,你开始大方的网上购物,你开始和舍友出去玩,你开始打游戏……(笔者不否定这些行为,只是客观陈述)渐渐的,你觉得大学生活真好,这才是生活啊!这个情况下,自己刚到大学的身份感和使命感已经模糊,被大学的新生活逐渐“蒙蔽”,忘记了家中的老父亲老母亲,忘记了家里的拮据。因为生活的环境变了,生活多元了,困难、拮据、苦涩都不在眼前,心境也容易悄然改变。只有家里的父母打生活费给你时,才会心头一紧,心酸。随着大学生活的推进,这种初始身份越来越模糊浅淡,直到习惯性忽视。到此,一个贫困生努力、自律的优势原始动力:身份,被打破了。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没啥两样,定位越来越虚假。
2.没有主见,随风摇摆
来自农村的学生,小学一直到高中,大多是寄宿生,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所以我自认为在综合能力和见识方面,上大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落后与其他同学的。对于贫困生同学来说,好多人大学之前的生活可能更加单一,思维和心理方面也是很简单(脆弱),容易底气不足。在人际交往中,一开始容易处于劣势,会处于非常想得到大家的肯定却又不知道怎么做的状态。这是就会出现严重的“没主见”现象,觉得多听别人的,多顺从别人,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会融入群体。我相信有很多人在大学里做不到思想独立健全,对自己与他人和集体的微妙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找不到方法,所以会出现没主见,乱摸索的情况。最后,在累积了很多负面情绪和经验后,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或者发展出各种不太健康的心理趋势,排外、偏执、仇富、自闭……这种情形下,基本的生活状态已经难以稳定维持,情绪和心理层面出现难以解决的各种疑惑和困扰。更难去自由的拓展知识,增进健全思想,强大自己的心理,完善能力,还有自律。整个生活的风向,吹向了迷茫无助和堕落。
3.习惯恶化,恶性循环
进入大学之前,我们都有着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自己心理导向。到了大学之后,经历了种种冲击、诱惑之后,我们做出了选择:享乐和放纵。当然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这个选择,因为我们很少及时主动的反思。在这个虚假的自由,虚假的选择权面前,我们前所未有的开心,感觉一切体质、约束都去见鬼吧,老子就是要干自己想干的事!这是一种伪自由,伪情怀,是内心堕落的种子向你抛出的“橄榄枝”。习惯是吸附于时间的,一旦时间的分配比例(自我管理和放纵)大幅度失去平衡,好习惯也就全面崩溃,并且难以拾起。坏的习惯就会像黑洞一样,牢牢地把控你,吸走你的时间。
到此自己的发展趋势已经基本定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种情形下上进和堕落的局势。
想上进:面临着种种迷茫和不知道怎么办,习惯和常规已经全面崩溃,难以拾起。
堕落:吃喝玩乐任你挑选,应有尽有,不费吹灰之力,包你爽。
显然情势非常严峻,好多贫困生都无力回天。其实,在这样的处境下,“贫困生”这个头衔已经没多大积极推动意义,反而会成为一种压力。
浪子回头金不换,想要改变,总是有机会的。改变的前提是觉醒,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觉醒,要很彻底。反思和觉醒之后,需要改变的方法,然后坚决践行下去,不出一个月,生活就会有起色。改变自己,一念之间,而这一念的决心有多坚定,就看自己有多悔恨醒悟了。堕落了那么久,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每一个念头之间的战争。目前最好的方法是,用自己想要的生活,加上具体的目标(这个必须想清楚),带领有利于自己变得努力上进的那些想法,打败堕落放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