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的出嫁》的作者是王鲁彦,浙江镇海人,著名的中国乡土小说家。他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在民族危难中奋起斗争,挣扎与贫病加劫难中。在他的创作之中,对故乡浙江有着浓厚的情节与眷恋。他爱故乡的一花一草,爱故乡的一水一木,一颗游子之心在作品中得以抒发与慰藉。但他在看到故乡美的一面时,同时也看到故乡丑陋的一面,对此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菊英的出嫁》就是在他看到亲情与愚昧下的冥婚时,所写出的作品。用细致的描写,写出菊英娘伟大的母爱,以及母爱的悲剧,造成这种母爱的家庭的悲剧,更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时代的悲剧。我们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谈论一下这三个悲剧,进一步深入了解菊英的出嫁,也对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做出反思改进。
一、母爱的悲剧
文章开头以“菊英离开她已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中她不知道滴了多少眼泪,瘦了多少肌肉了。”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思念写的淋漓尽致。她对女儿的爱已经超越生死,在菊英死去后的十年,菊英娘仍然设身处地的为菊英着想。她相信菊英需要一个丈夫,以自己的想法来推测菊英的想法,于是确信。菊英娘为菊英办了一场冥婚,她冒风冒雨,跋山涉水的去打听,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她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的为菊英准备丰厚的嫁妆。为了这场冥婚,她费尽心力,积劳成疾。不可置否,菊英娘对菊英的爱是伟大的,母爱是这世间最令人动容的情感。可是这样又真的有多少意义呢?菊英已经死了。死的人已经死了,活的人还不能看清,这本身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禁锢,不得解脱。死去的人不能安心,活着的人不能坦然的活着。菊英娘的母爱是可悲的。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建立在安慰自己的角度上,她相信菊英需要丈夫,她认为菊英在下面感到十分寂寞,或者没有趣味,于是便为她寻了一门亲。虽然她嫁了女儿,但这只是使她更加悲伤,因为她连自己的女儿的棺木都见不到了。菊英娘的这种母爱是她自己自我救赎的一种安慰,她认为这样可以使她缓解失去女儿的痛苦,以为这样就是爱女儿,殊不知这只是她母爱的一场悲剧罢了。
菊英在她八岁的时候就死了,死于白喉,又或者说死于菊英娘的溺爱。菊英小时候就是聪明可爱的,会心疼娘,是娘的小心肝儿。菊英娘是十分宠爱她的。在发现菊英得了白喉的时候,有人告诉说需要请西医来,病才能治好。到了地方,菊英不肯下船,菊英娘又想着西医需要开刀,菊英怕疼,就依了她。后来,菊英越来越难受。一直到了最后,菊英娘才狠下心来请医生,然而又有什么用呢?事情已经成定局了。八岁的小孩子即使再懂事,又能知道些什么?她还是怕疼怕针。这难道是菊英娘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去给她看病吗?菊英娘作为一个母亲,用她的愚昧、无知、溺爱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女儿的病需要请西医才能治好,但她因为不大相信西医,始终不敢尝试。她去找万邱山求药,拿荸荠汁,莱菔汁给她服下,跪倒在灶台前,拜菩萨等等。她爱自己的孩子,世上没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方法不对的悲凉。菊英离开她十年了,这是离别与阴阳两隔的悲。菊英娘为菊英举办冥婚,,她的愚昧无知造成了这场悲剧。同样,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我们似乎也见过相似的场景,小栓在得了痨病时,老栓夫妇费尽心力为他找来满血的馒头,希望治好他的病。这是怎样的愚昧,迂腐啊,这满血的馒头令人哑口无言,令人心生悲切。
纵观菊英的出嫁,母爱充溢着整篇小说。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母爱的背后所透露出一种无限的悲凉,因为再也没有办法弥补以及对女儿的亏欠,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想为女儿付出一切。可是这有什么用呢?这样的轰轰烈烈的冥婚也只是带给她短暂的安慰,并不能真正的抚慰她的悲伤。在菊英得了白喉的时候,菊英娘看似疼她爱她的行为,却不知害了自己的孩子。她用愚昧无知的爱间接的害了菊英。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二、家庭的悲剧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我们在看菊英的出嫁这篇小说的时候,也可以看出家庭对她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菊英的爹是一个商人,在外国人的公司做经理,手头宽裕。但菊英娘对于吃穿却十分节省。他们一个千辛万苦的在家工作,一个漂洋过海的在外面经商。一年半载的见不到一次年,由此可见,菊英的爹娘夫妻感情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好,时间与距离拉开了他们的关系。菊英娘对于家庭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她不用丈夫的钱,宁愿自己辛苦一点,或许是想让丈夫看到这个家不需要你在外面那么辛苦,可以回来多陪陪我们。
她给菊英找丈夫,从侧面也反应出菊英娘的孤独与寂寞。她认为给菊英一个老公,必可除却菊英的寂寞,菊英的孤单。给菊英带来许多温和的安慰和许多的快乐。这或许也是她的内心写照。多年来与丈夫聚少离多,无法满足她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她需要丈夫给她安慰,让她快乐。
菊英才八岁,她的心智却不止八岁。这样的“假单亲”家庭,让她快速的成长起来,像个成年人一样面对这个世界。她六岁学磨纸,七岁绣花,学做衣裤,八岁便能帮娘磨纸,挑花边了。她不同别的孩子去玩耍,也不噪吃闲食,只是整天的坐在房子里做工。她整天的坐在娘的床边,牵着娘的手,或给娘敲背,或给娘敲腿。父亲常年不在家的缘故,让她更加成熟,小小年纪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软弱的存在,常常是菊英在安慰她,哄她。菊英娘抱着她哭,觉得委屈了菊英。不知这样正是给菊英带来了压力。她以非正常的方式成长着。
菊英是她娘的心肝儿,也是她的依靠。菊英平时太过懂事,她娘没打过她一下,没骂过她一下。正是因为菊英平时过分的成熟懂事稳重。到了得白喉的时候,菊英哭一声,菊英娘便更加自责,就想什么都依着孩子吧。最终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一个家庭由父母,孩子构成。孩子负责调节气氛,父母则是撑起家的支柱,这样孩子才能有一片天空,可以放心的成长。在菊英的家中,显然不是这样的。虽然家境丰裕,但是父亲常年不在家,小菊英从小就没有享受到父爱。母亲很爱她,但母亲是一个柔弱的存在,与其说母亲是她的支撑,不如说小菊英是母亲活下去的希望。在这样的家庭中,小菊英的心理年龄超乎我们的想象。当她生病了,到底是个孩子,会疼会哭。这时候菊英娘便没了主张,她平时的支撑下去的人倒下了。她需要丈夫,可是丈夫却不在身边,孩子生了重病,靠一个柔弱的妇人到底是不行的。这就看出菊英的家庭的缺陷。菊英家虽然物质生活比较好,但是每个人都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自我。父亲没有行使他原本的责任,没有给予这个家庭爱护。只是一味地挣钱,寄钱,可是钱却不能带来所有的东西,他忘记了那个希望他回来的妻子,渴望父爱的女儿,自己需要尽孝的老母亲。母亲呢,她本来应该担负起重担,照顾女儿与老母亲,可是没有丈夫的陪伴,她变得软弱,常常抱着女儿哭,没有给女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菊英应该是最坚强的那个,她聪明懂事,理解母亲,有着成熟的心智。但也同时因为这些,让她没有享受到童年该有的美好。
家,本该是我们每个人的避风港。但是在菊英的家中,她却没有享受到该有的温暖。这样的假单亲家庭逼着她成长。看着家中的父母分隔两地,母亲时常哭泣,这样的家庭又何来的幸福可言?看着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开心、幸福,这也是家庭的悲剧啊!
三、社会、时代的悲剧
不同时期的文人作者写出的作品带给我们不同的东西。而王鲁彦的这篇乡土小说所写的关于当时浙江省兴起的冥婚现象,也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心理问题与时代的悲剧。
小说中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菊英娘为菊英办冥婚的活动,五六年前就开始跋山涉水的为女儿物色女婿,省吃俭用的为女儿准备嫁妆。甚至把女儿的嫁妆写的十分详细。如果这是一场正常人的婚礼,我们或许该为他们祝贺。但是,婚礼的两个主角都已经死去多年,在现代人看来,这是一场病态的,变态的婚礼。
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假如一个未婚的少男少女死去,家人认为他一个人在地下会孤独,便会为他们寻找一门亲事,举办冥婚。未婚男子死去,家人认为他还没有娶亲,没有享受到这世上的福气,想尽了法子也会为他娶一个女子。哪怕是活着的人,这也就造成了当时社会中很多家庭的不幸,女子地位的底下,让她们孤独且悲惨的过完这一生。未婚女子死去,依照当时的规矩,是不能进入自家祖坟的,这样的规定也更加促进了冥婚市场的发展。汉朝曾有明文文献禁止冥婚的发展,到曹操为儿子办冥婚时才又兴起。历史上曹操为其早死的儿子曹冲操办的。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卷20)记载,曹操之子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
小说中的菊英娘为菊英操办冥婚,正是因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心理认为,人虽死了,灵魂却不死并可与之对话:
她进进出出总是看见菊英一脸的笑容。“是的呀,喜期近了呢,我的心肝儿~” “好好的服侍他,欢欢喜喜的明年就给他生一个儿子~对于公婆要孝顺,要周到。对于其他的长者要恭敬,幼者要和蔼。不要被人家说半句坏话,给娘争气,给自己争气,牢牢的记着~”
菊英娘为女儿操办冥婚,一方面是它可以缓解失去女儿的痛苦,获得自我的救赎的一种途径。二是得到心灵上的安慰,解决自己的一块心病。但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来的是当时国民性的愚昧、无知、信奉鬼神说以及当时农村社会的落后于封建思想。
而在小说中,也有鲁迅所提到的“看客”行为,“他们都预先扶老携幼的在街上等候着观看。看的人都说菊英的娘办得好,称赞她平日能吃苦耐劳。”这是菊英出嫁走的那天,村子里的人的状态。我想,之所以菊英娘置办那么多嫁妆,或许有一部分是为了面子, “邻居亲戚们知道罢,菊英的娘不是一个没有福气的人~”这也是当时乃至现在农村社会所存在的一个问题。人们总是在人前背后说三道四,“长舌妇”们总能聊起很多八卦。殊不知背后给人带来了多少难过心酸还有巨大的压力。
我所认为的另一种时代的悲剧就是,这是一种长期性,且与当时社会所冲突的封建思想。菊英娘十年前用她的愚昧,无知间接地害死了孩子。十年后,她仍然没有看清这一切,并且还要给自己的孩子举办冥婚。十年的时间,社会必定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在菊英娘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进步之处,甚至是在那个地方以至于整个农村社会,都没有很大的进步。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剧?
四、结语
中国的现代乡土小说要从鲁迅的《故乡》开始追溯,乡土小说作家们带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思念之情,写出一篇篇故乡小说,同时,当时的农村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作家们渴望改变农村的现状却又无力改变的心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跃然于纸上。王鲁彦作为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具有重大影响。而对他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鲁迅了。在他的文章中,鲁迅的文体表现的很明显,中国的“看客”行为,吃满血的馒头与菊英娘拜菩萨,求药具有相似之处。这是一种对社会的呼吁,呐喊,希望人们能看到底层人民之悲。
《菊英的出嫁》这一篇简短的小说,说实话,在刚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单纯只是讲述母爱的文章,冥婚给我的感觉也并没有很深刻。可是,当你回过头来再读一遍,细思极恐。我们所敬仰的母爱变成了一把刀子,狠狠地伤害着菊英;原本正常的家庭关系,殊不知背后隐藏着多少的伤害;就连本来应该和睦相处的邻居,也是冷漠,麻木的;再看冥婚也是可怕,骇人的。
而《菊英的出嫁》中我们所看到的三大悲,母爱的悲剧、家庭的悲剧、社会时代的悲剧。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封建社会的荼害,人们的愚昧无知。以菊英的死把这种封建思想的后果具体化,带给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代人深刻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