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从不愁没好东西吃,但是父母们却经常面临孩子的另一个问题——挑食。很多孩子不爱吃蔬菜、水果,可愁坏了父母。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父母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
对于这一世界性难题,儿童绘本大师们早已察觉,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帮助父母们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里,我重点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吃掉你的豌豆》和《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今天先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一本——《吃掉你的豌豆》。
黛西不爱吃豌豆,可是妈妈非得逼她吃,为此开出了越来越诱人乃至于荒谬的条件……
哎呀——又该吃饭了。
妈妈还没开口,黛茜就知道她要说什么,
那些话都不知听过多少遍了。
“吃掉你的豌豆。”妈妈果然这样说。
黛茜低下头,看了看盘子里的小绿绿球球。
“我不爱吃豌豆。”黛茜说。
(从作者的用词当中,我们可以看的出,孩子很清楚妈妈的心意,知道妈妈将要说什么,妈妈想让她干什么。“果然”这一词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孩子一清二楚的了解妈妈要让她吃豌豆。)
妈妈像平常一样,叹了口气。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冰淇淋。”
“我不爱吃豌豆。”
(这是妈妈们惯用的伎俩,为了让孩子吃下所谓的有营养的东西,于是开始各种威逼利诱,各种诱惑。)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冰淇淋,
还可以多玩半个小时,
晚上床睡觉。”
“我不爱吃豌豆。”
“吃掉你的豌豆,
就可以吃冰淇淋,
晚睡半个小时,
还可以不洗澡。”
“我不爱吃豌豆。”
(请注意图画的构图与形象变化,黛西的画面越来越大,妈妈的头像则越来越小。下面的绘图表现的更为明显)
妈妈不停的加各种条件,
但是不管妈妈开出什么样的条件,
黛西只说一句话“我不爱吃豌豆。”
妈妈开的条件越来越多,我们都快数不过来了
黛西的脸已经占据了整个画面。
最后的条件更荒谬:
“吃掉你的豌豆,
我就把超市里的东西都给你买回来,
你不用去睡觉,
不用去上学,
房间爱多乱就多乱,
我还会把自行车店、动物园、10座巧克力工厂
都买下来送给你,
就连激光火箭,
我都会买给你。”
可是黛西的回答还是只有一句:
“我不爱吃豌豆。”
画面回归正常化。
黛西问:“妈妈无论怎样,
都想让我把豌豆吃了?”
“是啊!”
“那妈妈把小圆白菜吃了,我就把豌豆吃掉。”
仔细观察妈妈的表情。皱眉,噘嘴,郁闷……
妈妈低头看着盘子,
带着哭腔说“我不爱吃小圆白菜。”
“对啊,妈妈讨厌小圆白菜,我讨厌豌豆。”
“可是,我们都爱吃——冰!淇!淋!”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在想:这哪里是教育孩子不要挑食啊?明明就在为孩子辩护,孩子看了之后,不是更觉得挑食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并没有针对孩子挑食直接给出什么解决办法,而是通过妈妈和黛西的一段段对话和对比强烈的画面,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妈妈的焦虑和孩子的坚决。
对于孩子来说,一路翻阅下来,不仅能马上与书中的小女孩产生角色认同,还能一舒平日积郁的怨气;对于父母来说,不仅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焦虑和荒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自省。
有位妈妈看完这本书后便坦诚响应:刚看完时原本对结局有些忧心,这样依从小孩、或是向他们的挑食妥协,真的好吗?但后来想想,自己不也是会觉得有些东西难以入口,不愿意吃吗?
每个人都有喜欢和讨厌的食物,为什么非要强迫小孩吃不可?还得为此赔上用餐气氛和亲子关系,实在划不来。其实营养方面的问题,只要找他们愿意吃的东西替换就行了。
高明的图画书不仅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共鸣,也能让陪读的大人照见自己,点明他们面对孩子时容易忽略的盲点,调整他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和态度,同时提供有趣而贴近孩子思维和需求的解决之道,为大人和小孩搭起通畅无阻的沟通桥梁,造就美好又亲密的关系。
这虽是凯斯•格雷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却大获成功,这跟他曾经长时间从事广告文案写作的经历分不开。
他很自然的将广告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呈现主题、戏剧性与爆发点的设计特质,全然移植到他的图画书创作上,以精炼又明快的文字,渐次加快节奏,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峰,最后再突然一转,创造出反差性的幽默,使人在哈哈一笑同时也不自觉接受他的引导和思考。
这本书的图画也同样非常高明。负责绘画的尼克•沙拉特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他除了用流利的线条和构图将文字具像化外,还将故事中最重要的幽默元素扩展到极致。
**他一方面在画面左页把母亲利诱小女孩的筹码全部具象化,在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夸张效果;另一方面也把画面右页的镜头逐渐向小女孩推近,真实呈现小女孩感受的压力和情绪,充份展现图像的力量。******
这本书在2001年打败了《哈利波特》,荣获该年度的“儿童图书奖”。这个每年由两万名英国儿童票选决定的奖项除了证明这本书的确深获童心,也提醒大人必须仔细聆听小孩的心声,彼此同理设想,如此才能一起携手建造圆融美好的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