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87号暖阳录共觅美好专题
《失踪者》自由和公正是一直以来的社会呼声

《失踪者》自由和公正是一直以来的社会呼声

作者: 北弗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22:25 被阅读0次

    奥登:“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弗兰兹·卡夫卡

    在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中,卡夫卡绝对算得上独树一帜的现代文学先驱。著有“西方文学之父”的这样一位文学大师不仅影响到萨特、加缪、昆德拉等国外作家,也影响了余华、格非、马原、残雪、阿乙等国内作家。他被称为“二十世纪的但丁”,同时“卡夫卡式”也作为一种文学式美学概念代表了孤独、恐惧、不确定的特质。

    卡夫卡为人熟知的“孤独三部曲”《审判》中,约瑟夫·K莫名的罪名在欲演俞烈的境遇下毁灭,在最为知名的《城堡》中主人公K谜一般的寻找最后依然没有答案。在他一系列作品中我们读到无望,压抑,迷惑和挣扎,冠以孤独、冷漠、怪诞、忧郁的标签。

    可他有部作品同样作为“孤独三部曲”之一——《失踪者》又名《美国》,却以卓别林式的黑色幽默,以工业文明与资本社会里的美国社会为蓝本,创作出一篇严肃的荒诞故事,一定程度上有了喜剧的色彩。

    《失踪者》这部小说,书中如默剧一般深沉而又复杂的系列滑稽事件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更为强烈的思考,也以他独有的荒诞手法写出了永恒的人生困境,只是跟以往的作品相比,多了份积极,勇敢和反抗意味,也多了份活力和乐观,是他以前作品里不曾有过的乐观和明亮。

    故事简述

    卡夫卡曾给情人菲莉丝的一封书信中提到书中的内容:

    ……我列出这些标题,就仿佛别人能从这些标题想象出其内容似的,但别人当然无从想象,而我想把这几个标题存放在您那儿,直到那成为可能。

    我按这个方式讲述一下《失踪者》,读完你也将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讲。

    一、司炉

    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富裕家庭,性格善良且正直。由于他十六岁被女仆勾引致其怀孕而遭到家庭驱逐,十七岁父母将他送往美国,致使他每况愈下的处境拉开帷幕。

    卡尔从家乡乘船到纽约港时,发现出统舱时丢失了雨伞,便把箱子交给一个即将下船的小伙带看,返回了统舱。可他匆忙走来走去没有遇到一个人,只听到头顶有几千只脚走动的声音和停船的机器声响,最终迷路了。

    他不假思索地敲开了一扇门,正式遇到了司炉。卡尔从言语对话中为司炉感到不忿,一个热爱工作并积极努力的人遭受冷待,要到了即将离职的地步。卡尔不顾自己皮箱丢失的风险,帮司炉打抱不平,不惜反抗权威,以求帮司炉争取公平对待。可到了船长办公室司炉毫无条理的申辩甚至变成了混为一谈的抱怨,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的卡尔一再帮他说话,稳住局势,可随着辩驳对象舒巴尔的有备而来事情越来越糟。

    可这一举动让卡尔误打误撞遇到了当国会议员的舅舅雅各布,在场的所有人都祝贺他们的相认包括司炉。即便如此身为国会议员的雅各布并没有帮他们做什么,我想这是美国高层的处事原则,代表了资本国家权利的分明归属,也看到了小人物在资本主义严格阶层的划分下处境艰难的写照,没有人会帮助一个与自己身份相差悬殊的底层人物。一言以蔽之,没有权利等同于没有说话的资格。

    司炉看到同一阵营的盟友遇上如此幸运的大事,也便不愿意再为自己的事上开口说什么。卡尔随舅舅做小艇离开的时候,看到大船的窗户上都是舒巴尔的证人,这预示着司炉彻底在权利面前终究是失败了。

    司炉这一章曾单独成册出版,也是卡夫卡本人最为满意的一章。从这一章大致决定了小说的核心指向:资本主义等级森严的社会下,小人物想要获取公平对待纯属天方夜谭,到最后都会在权利驱使下使人百口莫辩欲说无言。

    二、舅舅

    卡尔初到美国幸运地遇见了舅舅雅各布,后者视他为己出并寄予厚望。他为了适应美国生活积极学习英语,雅各布还推荐了富商的儿子马克教授她马术,甚至还专门为他买了一架价值不菲的钢琴。他还参观了雅各布的事业工厂,仅仅电报厅都比得上卡尔家乡的电报局那么大,堪称规模庞大。

    这里的职员如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应接不暇处理工作甚至一切不必要的交流都省了。雅各布简明扼要地点出:“在这里一切都发展得很快。”当时的工业发展令工人的工作节奏达到了夸张的地步,也足以看出当时美国处于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切物质为中心的基调。工厂里的人如同机器一般运转着,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在某种意义上和我们如今的社会多么相似。

    卡尔刚到舅舅家看到有上百个格层的美式书桌,由一根曲柄和调节器操纵能生成各种新格层和桌面,能看出发达工业里将物质追求推向极致,隐喻着一切都有其自身运行机制,不允许有丝毫偏差和龃龉情况的发生。

    卡尔积极好学勤恳努力,雅各布也非常喜欢他,经常介绍熟人与他认识。一位名为波伦德的银行家对卡尔很感兴趣,并邀请卡尔到他的庄园做客,卡尔出于礼貌和少年天性,稍稍违背了舅舅的意思,,接受邀请只去一个晚上。他匆忙收拾了一番随波伦德离开了纽约,去了近郊别墅。可不曾想这一举动给卡尔带来巨大的麻烦。

    三、纽约近郊别墅

    到了波伦德城郊别墅接到了其女克拉拉的迎接,可当晚到此做客的还有位不速之客“格林”。当晚的进餐使敏感的卡尔在压抑的气氛下进行,个性软弱的波伦德并未庇护他,格林对卡尔有意无意的轻视让他完全失去了兴致。格林与波伦德谈着没完没了的生意,终于克拉拉抽出了身,带卡尔去别墅休息。

    这是一栋正在改装的别墅,克拉拉拿着烛火带卡尔到了卧室,待卡尔还未看清这间屋子什么样,克拉拉便不耐烦地要带他去参观她的卧房。想立刻得到休息的卡尔表示他没有必要凡事都听她的,发生了拉扯。卡尔刚回屋几分钟,克拉拉再次回到这里强硬要求卡尔跟她走,两人便动了手,卡尔从后面紧紧抱住克拉拉出现了玩味的一幕。

    脸红心跳的克拉拉在两人肢体接触之际发出了呻吟,出现了性暗示的意味,可不谙世事的卡尔完全不明其理,最后擅长摔跤的克拉拉教训了卡尔,他不住地喊她野猫。卡尔被制服静静躺在沙发上,克拉拉告诉了她所在房间后离开了。

    从这一事件有理由相信,从最开始讲起的卡尔受到女佣诱惑致使怀孕是真的,至少是女方采了主动,毕竟从客观来讲女方大约三十五岁更成熟一些。

    安静下来后,卡尔便想起身向波伦德告状,顺便请辞打算当晚返回舅舅那里。在黑漆漆的走廊里数不清的房间门口走过,他手里小心秉着随时要熄灭蜡烛,可等待他的是没完没了的回廊,里面甚至还有一座教堂。

    在遇见的一位年事已高的侍者帮助下可算找到了餐厅见到了波伦德,后者还在格林喝着饮料谈话,在格林的道德绑架下卡尔被要求向卡拉拉道晚安。十一点钟他只好再次返回原来的走廊,去了克拉拉的房间。

    等到午夜的时候,格林却拿着他从家乡带来的雨伞和皮箱来找他,格林以信使的身份告知卡尔已经让舅舅扫地出门。格林受雅各布委托12点时分将离别信送与卡尔,一切无法挽回。卡尔理智地质问格林,他明明十一点多要决定回到舅舅那,是他的不作为导致时间拖到了12点。

    一切都无济于事,在舅舅家安稳的两个半月将彻底结束,原因仅仅是他舅舅书信中的关键句:“亲爱的外甥!在我们可惜嫌短的共同生活中,你想必已经看出我是个一丝不苟讲求原则的人。”

    卡尔这样走出别墅,依然没有怨恨任何人,在未来的路上心里甚至还一直记挂着舅舅。

    四、徒步前往拉美西斯

    从波伦德家徒步前往拉美西斯的途中,认识了让他后来麻烦缠身的鲁滨孙和德拉马歇。一路上他们二人将单纯的卡尔当做随用便利的“钱袋子”,忽悠他将带他去巴特佛镇为他找一份至少是学徒的工作。纯真的卡尔并不愚蠢,他看透了尤其以德拉马歇为首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和游手好闲的作风。

    在一次卡尔费劲辛苦为他们购买吃食回来,发现二人竟私自打开了自己的皮箱并且丢失了父母的照片后,意识到了他们不是一路人,更谈不上朋友,便分道扬镳去了曾热心帮助过他的主厨太太所在的西方饭店。

    五、西方饭店

    在拉美西斯的西方饭店面对热心温暖的女主厨,并未隐瞒自己来自欧洲并且刚来美国初来乍到的事实,结果和主厨太太是同乡,由此为他谋得一份另同龄打工人羡慕的电梯服务员的工作。在大饭店底层工作中这确实算得上一份美差,不仅工作不用费很多体力,还能见识到各色客人获得小费。

    刚来到这里他就收获了一份真挚的友谊,卡尔在接触主厨秘书德蕾莎的过程,得知她也是出神悲苦失去痛失母爱的外籍人。他对德蕾莎的坦诚相待和热心帮助,此多了一个关心她的人。这在他遭遇领班和门房长刁难时及时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卡尔对待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勤踏实恳干好每一件细微的事情,还帮周围同事照看其他电梯。他婉拒了主厨太太将为他找一间单独卧室的好意,住在混乱不堪的宿舍,尽管如此他还坚持学习从德蕾莎那借来的商业书信的教科书。

    可这一切并未换来回报和好运,直到一个人出现,一切毁于一旦。

    六、鲁滨孙事件

    好景不长,一个半月后德拉马歇利用卡尔的善良,设计圈套,让其跟班鲁滨孙搅黄了卡尔的工作,并败坏了他名誉,莫名背上了“小偷”的罪名。

    这一章讽刺的是主厨太太在一切证据面前,终于相信了其爱慕对象领班的证词,他明白:“如果对方缺少善意,想要替自己辩护是不可能的。”这一幕像极了当初他帮司炉辩护的那起事件。

    还有一件令人捧腹的是门房长“让谁有罪谁便有罪”的事实,只因卡尔工作期间未曾向他打招呼便否定他的一切,并实施激烈报复。还见识到了无所作为的门房长对其下属拼命工作的不屑一顾和嘲笑。

    在德拉马歇的算计下使卡尔蒙受不明之冤,同时因不愿撒谎遭受了警察追捕,进一步控制住了卡尔使其成为用人。主要服务于包养德拉马歇的女星布鲁内妲,收到非人般的不公正待遇。尽管他曾试图逃走追寻想要的工作,结果被发现打到半死,他的生存一再收到威胁,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卡尔在当用人期间听到隔壁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求得职业的艰难。这位大学生白天在蒙特利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晚上喝着不喜欢喝的黑咖啡秉烛夜读,只为在求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谋取到一点机会。

    清楚了大学生的悲哀他改变了想法,一向思维清晰行动快速的卡尔开始变得犹豫了,打算屈服于当下能过活的日子,试图日后寻找其他机会找到理想的职业。

    令人痛心的是这一幕卡尔渐渐失去了目标和本性,几次漂泊辗转他终于变成和他曾厌恶的那类人。曾经他对于不公正对待的抗争那股精神不复存在。我想曾经的卡尔精神淹没在了社会的毒打里,他是时代的失踪者。

    七、残稿

    至此文章并未结束,卡尔的命运也没有就此定格,相反,失踪者之后的含义也从作品的残稿里凸显出来。

    卡尔将布鲁内妲以滑稽的方式送走后,来到了俄克拉何马大剧场。招募人员不轻视他穷移民的身份,不歧视他的出身,以“黑人”的名字居然谋求到了一个职位,并且与他愿望中的工程师职位接近——技术工人。这是一次超现实般的理想成为了现实,失踪者卡尔再次以黑人的名字迎来目标的实现。这是卡卡夫以前的作品从未有过的轻盈和明亮。

    普世价值

    这六个标题加上残稿,这每一部分都如走过的路再不复遇见,它们直接的联系如现实一般无序而又不失内在联系,暗示卡尔所遭受的痛苦与冤屈再也没有机会得以昭雪。

    这部小说是卡夫卡身患不治之症之前创作的第一步长篇小说,也是在他创作旺盛期的名作。从中我们看到了荒诞的现实:诚实善良和正直带来灾难,拼命工作得不到认可,上司予夺生杀一句否定决定所有。

    难怪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这部中国式的《桃花源》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普世社会人们的心声:人人都能找到工作,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温暖,不再有不公正待遇,不再有冷漠和压迫,是多么令人向往。这也正是卡夫卡最后残稿里响亮地呐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踪者》自由和公正是一直以来的社会呼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nr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