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皮朵娃
腊八,一早打开手机,各群都在互相问候:喝腊八粥了么?
真快,一年又过去了,又到了行贿神灵,上天说好事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不仅要喝腊八粥的日子,至少在上古时代,这就是祭祀祖先、敬拜神灵,感恩丰年的日子,几千年来,没几个人能识字的民族,一直把这个传统文化坚持到二十世纪。哦不,算是坚持到了如今,不过跟每个有文化的节日一样,近百年(精确地说是这七十年),文化被冷落了,前三十年,是因为米都不知道在哪里,后四十年至今,是因为久穷乍富物质狂,所有节日都只剩下一群吃货,大家惦记的就是一个字:吃!
文化那丫头,早被扔到寒风里,没人看见她的寂寞悲愁。
严格说来,腊八,这个名称,可能在北方专用,南方,则将腊八和灶王节合并,灶王节是农历腊月廿三,是传统的祀灶日,即灶王节,又称“小年”,民谣有云:“小年腊月二十三,云车风马少留连,灶君朝天欲言事,家有杯盘庆丰典。”到了腊月开始,南方好多地方就开始准备年货,最隆重最大规模的就是锵年糕,年糕这东西,未成形之前可以抓来一团团蘸着芝麻糖吃,也就是所谓“麻糍”。麻糍黏嗒嗒,起到的作用跟腊八粥黏糊糊一样。
传说故事里,神灵们一年到头坚守岗位,他们也要上天去开年会、做年终汇报。本来冰清玉洁的神仙开会,跟凡人没啥关系,但是,有个神仙他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就是灶王爷。凡人觉得灶王爷一定对自己的神仙地位挺委屈的,一委屈,难免发牢骚,万一他老神仙迁怒于凡人,去给老天爷抱怨一通,那么明年的好果子就不知道有没有了。所以腊八粥或者麻糍,就起到了跟灶王爷套近乎的作用,用甜腻腻抹住他的嘴,嘴巴甜了,心也酥了话也软了。江南人有句俗话:“不要搞7廿三。”就是表示对他人忽悠自己的的警告:不要搞点吃的来糊弄我,我不是灶王爷。
所以,在中国,神灵就是用来行贿的。不然正月初一烧头香就不会那么抢,大家都觉得,行贿要趁早啊。
当然,这都是故事。在我看来,中国人讲究利是,要过年了,甜食糊糊嘴巴,这也是让管住舌头,不要再说一些脏话臭话,多多说点吉利之言的意思。从科学角度解释:甜食有利于调节心情。心情好了,自然就不说坏话了。
这些年,各家寺庙也开始重新重视腊八节,传说腊月初八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教称为“法宝节”,很盛大,很郑重,我家长上班路过的烂柯山,庙里早早摆出了腊八粥,免费供给香客和路人。佛教徒们坚定地认为,腊八节来源于此。
不过,这其实算得上是一种巧合,佛教传入中国也就是1600年左右,但是腊八节至少在公元前就是民间非常重要的节日——怎么看起来古人都那么有礼节呢?一年到头节日真的很多很多——到了南北朝时期,确定为固定节日。可能也算得上跟佛教一拍即合,但当时主要还是祭祀农耕之神,并未刷上佛教色彩。
腊月,据西汉时期经典《礼记》记载,其实就是狩猎的的月份,古代“腊”通“猎”,也通“接”,也是新旧交接的意思,一年农业劳作到头了,可以闲下来打打猎玩玩吃喝了。但是吃喝不忘神灵祖宗,所以猎取的牲物,都是先敬拜祭祀,反省自己有否日行好事避免差错,报告自己勤劳勇敢大功告成。
腊八真正被笼上佛教宝裟,已经是唐宋时期了。
有朋友说,她小时候就不知道什么腊八节,她妈也不知道,她归结原因为“饭都吃不饱,多余的节日不可能被提起”。其实不然,当“腊八”这个概念进入生活的时候,是八九十年代,跟港台电视剧同时出现的一种罐头食品“腊八粥”,当时以为这是个时髦的食物,以为“腊八”就是南风产物。在那之前,教科书也不告诉你这些,连“孔老二”都是拜“批林批孔”所赐,才知道本国有过这么一位老祖宗,大家莫名其妙忽然之间看见一个满头污水狼狈不堪的二千年前所谓“私生子”,被暴尸在中华大地,供唾弃踹踢。“腊八”这种“封资修”被尘封,那是太稀松平常了。
而重新兴起的“腊八节”,跟任何一个传统节日一样,原本的含义都沦落了,何以过节?唯有吃喝,全都是吃货大联欢。
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痛恨腐败,腐败意味着“贪污”、“贿赂”,但是大家都不排斥吃喝,甚至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被敬上香火,也能有被“贿赂”的权力。
吃货都很容易忘记应该向古人学习,在大快朵颐填装肠胃的同时,反省善恶、有所敬畏、感恩祖上、善待同类,至少,我们不妨去“行贿”神灵,令自己知道:世界不光只是自我横行,还有别的存在,需要我们节制自律、礼让及他。
来!吃上一碗腊八粥,互相甜蜜一下,好么?
2018.01.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