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贪婪的大脑》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23:01 被阅读6次

    核心书摘

    No.30《贪婪的大脑》

    《贪婪的大脑》面对连绵的山峦,广阔的大海,我们都会有一种开阔的心情,这是意识在起作用。但意识具有主观性,很难受人把握,虽然不能把握,但我们可以了解。本书介绍了一种新的意识运作模式,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意识,了解意识,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适合谁读

    · 想要缓解压力的人

    · 心理研究人员

    · 注意力不集中的人

    关于作者

    丹尼尔·博尔,1997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剑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科学美国人》等撰写科普文章。

    学什么?如何缓解压力

    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处理与家人、同事、上司的关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种种压力扑面而来。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不能逃避,需要迎难而上。那么,当感到压力巨大时,我们要如何解压,放松心情,调节好自己的生活状态呢?

    今天的文章对注意、意识以及冥想分别做出了解释,并且提出冥想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我们需要尽量减少自己意识到的事物,集中注意力,放空自己,坚持下去,我们就能获得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有效缓解压力。

    你还会发现

    · 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 什么是“变化视盲”实验;

    · 美国影视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是如何走出焦虑的。

    一、无意识和意识的区别

    作者博尔在书中反复强调说:“对人类来说,没有什么比意识更重要了。”因为我们能够领略自然的美景,创作和欣赏艺术以及和别人谈笑风生等等,这些以及其他所有我们在乎的事情,其实都是一种意识行为。

    如果感受不到这些,不能有意识地体验这些,那我们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意识,我们才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意识不是突然神秘地出现的,而是人脑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步步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的,像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达到意识这一层面,很多基础的信息,比如呼吸、睡觉等常规和无趣的信息则是无意识处理的。

    意识的一个强烈渴望就是发现信息的深层结构,从而快速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一技能,比如走路,无意识就会接替意识运作。

    所以作者博尔就认为,相对简单的、几乎不具备任何结构的信息都是由无意识来处理的,而意识则处理那些新的、有难度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哪怕碰到只包含极少量新的或复杂的内容,我们都要运用意识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情,来解释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转换关系。

    以练习骑自行车为例。开始练习时我们投入了全部的意识,但还是把车骑得歪歪扭扭。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骑行过程中的意识会逐渐消退,不过这时候我们对车的掌控反而变得容易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很好解释。开始练习的时候,运动感觉信息、运动控制信息等都是在意识通道流转,它需要的时间长。所以当我们感觉到车辆不平稳后对它做出调整总是会慢半拍,因此我们对车的掌控就显得笨拙。

    等熟练之后,这些信息在无意识通道流转,当我们感受到车辆不平稳后会无意识地把它调整好,这个过程快速而有效,所以我们对车的掌控就显得从容许多。

    另外一个例子是短跑运动中的起跑。对一个没有练习过的人来说,从听到发令枪响,到起跑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一个训练有素的短跑运动员的起跑时间只需要0.1~0.3秒。

    前者是先意识到发令枪响,然后才起跑,显然是一种有意识行为。而专业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时,这个信息还没有进入意识范畴之内,就已经起跑了,这显然属于无意识行为。

    当然,上面举的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做出一些复杂且重大决定的时候,作者建议我们要经常运用自己的意识。因为无意识很容易促使我们做出自私、目光短浅的决定。而通过意识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能够明确目标,避开固有的偏见,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

    二、从注意到意识

    了解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既然意识是对信息进行处理之后作出的反应,那么面对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我们的意识又是怎么进行筛选和处理的呢?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注意。

    注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书中对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样解释虽然严谨,但不太好理解,通俗地讲,你可以把注意理解为你当前正在集中投入地从事的事情。

    比如你现在正在和朋友组队“吃鸡”,战局焦着,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就集中在手机游戏的战场上,如果这时候有人叫你吃饭,你可能根本就听不到;又或者你开着车打着手机,手机中是你的直属领导正在给你安排工作,你的注意就集中在手机中领导的工作要求上,闯了红灯你可能都注意不到。

    从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人的注意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因为在一个时间点上,你的注意集中指向了游戏对战和手机对话,所以外界同时传递过来的其它信息,如吃饭、红灯甚至与前车的距离等等都被抑制了,甚至根本感受不到。

    理解了注意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注意与意识是紧密相关的,你注意的事情一定是你意识到的事情,而在注意范围之外的事情,都是交给无意识处理的。

    注意的作用就是处理信息,因为人体这个复杂系统接收的信息量很大,大脑是没办法全部处理的,注意的作用就是帮助它筛选出哪些需要处理,哪些不用处理。所以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和提炼数据的决定机制,“意识”就是我们的“注意”对信息过滤和提炼之后的产物。

    那大脑怎么知道哪些信息重要或者不重要呢?书中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注意系统的优先级,其中,优先级最高的是“当前的威胁”,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注意集中在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食物、生育和社会地位等,然后才轮到广泛的信息考察,也就是好奇心的世界。

    根据以上的优先级排序,注意开始对信息进行过滤,一般只有三四个过滤后的信息会成为意识对象,尽管进入意识的对象数量有限,但每一个对象都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评估、比较和控制的过程,庞大的数据信息被压缩成为一个个具有结构性的信息组块。

    最后我们的意识通过有效利用它们,达到以最少量的意识完成任务的效果。

    所以,我们的大脑总是渴望发现接收到的信息的结构,并不断地总结和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庞大的信息压缩成容量更小却更有用的组块,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记住大量的数据,只需记住规律就行了,然后再通过规律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周围的环境。

    所以,注意是通往意识的门户,离开注意,就意识不到周围任何事物。这种现象在许多心理学实验中都得到过证明。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变化盲视”实验,也叫“无意视盲”实验,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对非常明显的变化反而无法察觉的现象。这也是研究注意和意识现象的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它揭示了注意和意识之间的微妙关系。

    实验过程很简单,就是我们常玩的找不同:实验要求参与者找出电脑屏幕上先后出现的两张图片的一处不同,图片是停在飞机场上的一架军用飞机,两张图片切换的时间间隔只有0.8秒。

    实验过程中,在两张图片交替出现了很多次之后,许多参与者表示两张图片根本就是一样的,可能是实验人员搞错了。但在实验人员的一再强调下,参与者终于花了将近30秒的时间才发现,其中一张图片里的飞机没有引擎。

    其中一个参与者表示,一开始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上,比如表明飞机所属国家的国别标志,或者是从飞机上走下来的士兵等等,他根本不会想到一架停在跑道上的飞机会没有引擎。

    因为不可能同时注意到很多细节,所以一开始大家都没看出两张图片的区别。这种看不到显著区别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西蒙斯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在实验中,一个演员A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当路人向A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A和路人之间穿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

    在这几秒钟里,有一个新的演员B会上来把A替换掉,这两个演员不仅身高、体型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但是超过一半的被试者都没有注意到面前的问路人已经变了。由于被试者过于专注地思考空间距离,试图为问路者找到一条最佳路线,以致没有注意到问路者换成了另一个人。

    所以,当我们把注意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时,我们不仅可能注意不到环境的变化,甚至连一些很反常的现象都注意不到。

    前不久,我们还读过丹尼尔·西蒙斯的书《看不见的大猩猩》,书中也讲到无处不在的六大错觉,其中第一大错觉也是注意错觉,测试的方法虽然与本书介绍的方法有所不同,但结论是一致的。

    人的大脑是一个单任务处理器!在一个时间单位里,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是个外星人,可以多线程同时处理好若干事情,否则不但事倍功半,还很有可能把你原本能做得很好的工作搞砸了。

    三、冥想的作用

    意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当意识出现异常的时候,比如想的太多,就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许多人都觉得压力很大,并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症状。

    对于这些状况,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极其有限,作者认为,更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提高睡眠质量、经常运动、练习书法、瑜珈等。

    在书中,作者向我们重点推荐了另外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这个方法在对抗压力方面效果非常突出,那就是冥想。冥想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佛教的修行,它通常被认为过于神秘和主观、不够科学,学的人不多,但近年来随着禅修和瑜珈的普及传播,冥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从中受益。

    其实冥想并不神秘,虽然冥想有很多类型,但博尔认为,最纯粹、最简单的形式反而最有效。最理想的冥想形式,就是让自己意识到的东西要尽可能地少,用修行者常用的话来说,就是放空自己。

    比如,让一个人在20分钟内什么都不做,这听上去很傻,很乏味。但是如果你试着这么做,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沉闷。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感受黑暗,或者盯着一堵空白的墙,或关注某样细小的事物,然后告诉自己,你此刻关注的对象非常吸引人。

    刚开始的时候比较难坚持,因为你会想来想去,但是过了一会儿就会发现,一段时间内什么都不想很容易做到。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一位有经验的冥想者仅仅在 15 分钟的冥想之后,他血液中的干细胞数量就有了明显的上升。虽然这还只是一个小范围内的实验,但实验的结果已经让所有的参与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主持实验的托瑞斯·泰勒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我见过的(干细胞数目的)最大的增长。”这一结果如果最后能被证实,那么冥想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将大到无法想象,如果以现在获得的数据为基础来推论,定期进行冥想的人可能会:

    患中风的几率降低 33%;

    患癌症的几率降低 50%;

    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 20%……

    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或保健手段,能够对人的健康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有人会问,冥想的功效如此强大,会不会对练习的人有一些极端苛刻的要求呢?丹尼尔·博尔在书中告诉我们,完全不用为这个问题担心!任何人只要经过简单的训练,就都可以进入冥想状态,而且每个人每天即使只进行两次15-20分钟的冥想,就足以减少疲倦感,并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如果能连续坚持5天冥想,测试者的焦虑感、抑郁感和疲倦感就都会有明显减轻,而且他们从事的与注意相关的任务的完成度也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所以说,冥想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缓解压力、集中注意,更高效地完成高难度任务的有效工具。我们熟悉的美国影视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也曾经饱受焦虑困扰,正是冥想,帮助他走出了困境,赢得了后来的一系列成功。

    1975年,施瓦辛格第六次参加奥林匹亚先生大赛(这是世界男子健美运动最高水平的比赛),当时,施瓦辛格还只是一名优秀的健美运动员,既不是后来那个动作明星,也不是加利福尼亚州州长。

    那一年他就有了退役的打算,他期待能在比赛中再次夺冠并借机进军影视圈。但是,那一年,他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也都很强,对冠军宝座全都虎视眈眈。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规划,所以他要求自己必须获胜,但越是想成功,得失心越重,压力和焦虑感也就越重。

    就在施瓦辛格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压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洛杉矶的海边遇到了一位冥想老师,他走上前去请教释放压力的方法,这个老师建议他,可以通过练习冥想来改善焦虑。

    在这之前,施瓦辛格从来没有接触过冥想,对于冥想的效果半信半疑。但当时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练习,没想到的是,效果出奇地好,这一年他轻松卫冕,连续第六次赢得奥林匹亚先生称号。

    从此以后,冥想成为施瓦辛格最重要的个人生活习惯之一,每天两次,早晚各20分钟,从未间断。

    施瓦辛格认为,从1975年开始的冥想训练,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通过冥想,不仅让焦虑感消失了,情绪也比之前更稳定,我不再担忧工作太过繁重,不再将成堆的事情看成一个麻烦,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冥想中获益。”

    施瓦辛格并不是因为冥想而受益的唯一名人。

    我们熟悉的乔布斯就是一个坚持深度冥想的禅修大师,据说在他的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用来冥想,在这个房间里没有任何其它装饰,只有放在地中间的一个用来打坐冥想的蒲团;另外我们曾经读过美国NBA传奇教练菲尔·杰克逊的书《十一枚戒指》,书中也讲到,每到重大比赛之前,杰克逊都会要求队员们坐在休息室里进行集体冥想,他也因此被称为“禅师”。

    目前普遍认为冥想最早来自于佛教和印度教的精神训练,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传入中国之后,对冥想贡献最大的人可能要数“一苇渡江”的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了。

    达摩祖师从印度出发,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在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到达了中国的南海。并在第二年十月一日抵达金陵(今天的南京)。

    武帝接见了达摩(近些年也有一些学者说,达摩没有见到梁武帝,我们在这里还是选用了流传最广的关于达摩来到中土后的事迹),引出了后来中国禅宗流传非常广的一出关于教义的公案。我们简单描述一下(以下关于佛教内容的对话,如觉得没有必要,可以略去):

    梁武帝见到达摩后,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说:“并没有功德。”

    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空寂无圣。”

    武帝又问:“对朕者谁(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说:“不识。”

    武帝仍然没有领悟明心见性,没有凡圣之别的真义。

    达摩与武帝的这次见面并不成功,他知道武帝与自己的心思还没有契合,于是悄悄离开金陵,到达洛阳,下榻在嵩山少林寺,并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面壁修行,因为他整天默默不语只是静坐,当地人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就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达摩在这里面壁九年,传说他在离开面壁的山洞时,把自己的影子都印在了对面的石壁上,连衣服的皱纹都隐约可见。

    九年苦修,达摩祖师终于堪破生死,得悟大道,他也在这里遇见了断臂求法的神光禅师,为他改名叫慧可并传他衣钵,这就是禅宗的二祖,此后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的大力弘扬,禅宗发展为“一花五叶”(一花,指达摩祖师;五叶,指禅宗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门,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他静坐冥想之法也有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做“禅修”。

    如今,冥想的方法早已传遍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超过两千万人将冥想作为最有效的缓解压力和精神疲劳的方法,谷歌、英特尔、苹果等世界知名公司,都专门为员工提供免费冥想课程,把冥想当作成功和创新的武器。

    在我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杰出商业领袖中,把冥想当作生活习惯,用冥想调整身心状态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冥想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这种方法做为调节身心、安定情绪、减轻压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但切切不可过于“神化”它的功效,本质上说,冥想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锻炼,绝不能用来替代正常的医疗,相信各位书友也会理解这中间的分别。

    总结

    《贪婪的大脑》这本书是一部包含了哲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科普读物,书中引用了大量生物学、神经学和解剖学的名词术语和研究成果,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过于艰深晦涩,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把这一大部分内容用更加方便理解的文字进行了通俗化处理,以方便大家理解大脑的功能和运作原理,了解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人类的大脑无比复杂,这使我们拥有了丰富的意识,如今虽然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但我们人类对大脑工作机理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在《贪婪的大脑》这本书中,丹尼尔·博尔对于意识的形成、功能和提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大脑功能的一扇窗,希望每个人都能运用书中提供的方法,获得意识的提升,远离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795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小鱼儿)

    《贪婪的大脑》金句:静下来冥想,放空自己,看看自己强大的内心。

    尽量减少自己注意的事物,放空自己,用冥想缓解压力,舒缓心情,获得好的生活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30《贪婪的大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bf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