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语今误考

古语今误考

作者: 乡土中原 | 来源:发表于2022-12-22 00:05 被阅读0次

    中华文化,其渊之浩,其源之远,其流之长,其义之奥,其教之深。然而,随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很多古语要么被无知者曲解,要么被阴谋小人们篡改。致使这些圣贤的明哲之语面目全非,惑乱世人。敝人虽非学者,今据愚见,考证几例古语今误,以还古圣先贤之语出真义。

    第一 无为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不作为”,而是遵从自然之道,无旁为、无私欲功利之为,尤其是不胡作乱为。人做事要“道法自然”,要依自然之理,不夹杂功利心,不怀私欲,做好过程。他的这种思想应当源自《易经》之“咸卦”。咸即“无心之感”,它不是不用心,而是不怀利欲之心,该做的事就认真做好,不计功利,不计结果。那些为忠为孝而赴难舍生的人,被誉为“就义”,即从此理。“流水不争先”,亦是体现这种“无为”的思想。水之流淌只凭自然之性,遇陡狭而奔泻,逢平阔而缓流;它不争高低、不争先后,不博名利、不彰自我。道法自然,恬淡本真,此为老子“无为”之真义。依此理之真义,则万物“无所为,无所不为”。

    史上朝代变更中,凡用无为之治者,都呈现国泰民安之势,如西汉初期的文景时期,初唐的贞观之治,北宋初年的宋太祖之治,明洪武时期及清初康雍时期。

    第二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句话中“学、时、习”为关键:“学”之真义是“学问与修养”,不只是学习,它包含了“学养”,兼带“学习”。“时”之真义是“随时随地、事事处处、不失其时”。“习”之真义是仿效( learn from ),是练习、操练、实践( practice ),兼有复习、温习之义。孔老夫子此句是在晓谕人们:将自己的学养与学得的知识,随时用于实践中,这才是令人快乐的事。《易经》坤卦之卦辞“不习无不吉”,习亦是仿效之义:不仿效坏习气就不会有不吉利。效人之德,而趋圣贤;效人之恶,而归罪孽。秦城之内的精英们,皆因习恶所致。圣人之“习”,不可不悟。现行童蒙书籍中对此句的注译,实在粗陋荒唐。

    一部《论语》二十篇,篇篇章章紧密相扣,互相印证阐释,都是讲学养修身。开篇首句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岂是随便著笔!

    第三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现在是孔子诞辰2571年,自西汉以来,一直存在真孔子与假孔子之别。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就严重歪曲了孔子的仁爱思想。真孔子只在《论语》中:君臣有义,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子有情,父待子以慈,子事父以孝。夫妻有别,妻主里夫主外,夫待妻以爱,妻事夫以诚。

    孔子三纲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其本义是君要尽君的职责,要有君的尊严、体统和榜样;臣要尽臣的职责,要有臣的本分。父要有父的职责,要有父的尊严、体统和榜样;子要尽子的职责,要有子的本分。夫要有夫的担当,妻要尽妻的职分。并不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余者类推,讲的都是职分和礼仪,不是相互的依附关系。

    另外,“女子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亡从子”,“从”字在这里是“从其所养,从其所护”,并不是宋朝以后的腐儒们歪解为“听从、服从、顺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因其生理特性,女子是弱势群体。所以,她的童幼之年要靠父母养育呵护,婚后要靠丈夫供养保护;子女年长之时,若丈夫过世,她的衣食安危就全靠子女了,这正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核心“孝”字。

    孔子的很多观点和说法,被后来的当权者和阴谋家歪曲了、滥用了,酿成无数个惨无人道的悲剧。由此被定为“吃人的封建礼教”,“踏上一只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第四 人定胜天

    荀子善《易》,透悟天道难违之理。其名言“人定胜天”之“定”的原义是定力,是心情安定,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不燥。“人定”是条件,“胜天”是可达的结果。人若心情安定,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可以成其功业。后人把“定”解释为“一定”,说人“一定能胜天”。这种违背天理的曲解,千百年来给人类带来了不可胜数的灭顶之灾。尤其近现代,按此理而为者,已给国人招来了深重灾难。

    后记

    本文前五段于2016年8月20日初稿,刊登于《赊店春秋》2017年第一期。随着认知的增长,倍觉原文粗陋肤浅,故于2018年夏、冬,相继做了增删修改,并接续后两段。增删修改部分都是认真参阅了南怀瑾老师的《老子他说》、《论语别裁》、《孟子》诸篇讲解及《原本大学微言》等书,借鉴、汲取了南师的真知灼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语今误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bm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