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
基督教文化能和中国的儒释道教文化融合吗?

基督教文化能和中国的儒释道教文化融合吗?

作者: 出涧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06:25 被阅读46次

            一、牺牲和奉献。

          《论语》:“子罕言利”。很少谈,但并不意味孔子没有谈过。比如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关于“义”,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利”的对立面出现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直截了当地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有时候,利和义,甚至生和义,偏偏就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截然分开了常人和圣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更加决然:“虽千万人,吾往矣!”

          《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二、原罪和耻感。

            稍有不同的是,基督教的耻感来自原罪,而中国人的耻感,来自做人的底线。

            《诗》:“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胡不早死。”

          《论语·子路》:“行己有耻。”

            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他认为,羞耻心植根于人的本性,是“义之端”。

            一个小偷,都不愿赤身裸体出现在大庭广众场合,王阳明认为,这就是耻感。是一个人的良知。

            不过,基督教的耻感,除了做人的底线外,更多的是一种罪恶感。所以,基督徒的忏悔,更多的是和赎罪联系在一起的。

            三、平等和博爱。

            这是基督精神最大放异彩的地方。也是现代文明的核心。

            儒学也讲平等。比如:当仁,不让于师。

            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总是看到孔子强调上下有序,强调权利和服从,却忽视了他还强调职责,本分,义务和坚守。即使贵为至尊,也不能触及职责,本分,义务和坚守的底线。

            孟子把这种平等说得更明确:“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他甚至和后世的卢梭所见略同,不谋而合:

    “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之。 ”这里的“去”,可不是离开之义,而是换掉,易位之义。

            关于博爱,基督徒的关怀和帮助,更加倾向邻居和穷苦人。儒学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教徒的施舍和垂顾,则比较倾向于寺院和僧宝(出家人。作者注)。

            这样看来,儒学的仁,立足于血缘和天伦;佛教的泛爱,认为众生平等,大爱及于所有生命;墨家的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当然,仅限于人类。其立说虽有不同,其引导向善,教化世人,则殊途而同归。

            四、忏悔和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阳明认为,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深察,就可以“致(推行。作者注)良知”,并且完善良知了!

            可见,中国人的反省,是一种强化自律,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当然,常人和圣人,肯定是有差距的。

            基督教徒的忏悔,是基于错误或罪过而产生的悔过表现,反思的本身并不具有罪恶感,而是一种自身心灵的净化过程。

            大德之人,还十分注重“慎独”。

            甚至有人断言:小人,只是怕一个独字。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万事万物,皆可取而用之。自信,理性,成熟,方是强国心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督教文化能和中国的儒释道教文化融合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pg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