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出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经典言。 当时,在我看来就好比是说,一个人到异乡旅行总想瞧见不同于自己家乡的东西。然无论是从城市到乡村,还是从乡村到城市,最后却发现,家乡和异乡,可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客观的人性,主观的人性,展现淳朴或狡诈,善良或奸恶,崇高或微小。我们面对随时变化的生活,所追求的不过是心安,从城外到城内的过程亦是如此,到了城内,也许能减少了身处城外的不安因素,可是城外,并不会因你减少不安而褪去它的原本色彩。
近来,笔者买来《围城》,想一探这本小说的魅力。静下心神,翻来阅读,一字一句尽显钱先生的学者水平和幽默气味,古典文化十分浓厚,其中典故信手拈来,聚集起历史的碎片。它通俗的语言,使我走进了一条通往小说中民国世界的小道,也看见了小城与大城中发生的故事,故事是寻常的,可情节是巧妙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自然,情感人性是引起共鸣共情的。
由于笔者未阅完,只知道目前眼所看心所感的,足以引起我的一番感悟与思索。小说大致说,民国年间,一位留学于欧州的学生,叫方渐鸿,因家庭(父母和岳父母)和自身(脸面和虚假)的原因通过某种手段购买了美国某所大学的假文凭,摇身一变为留美博士。小说字面上,虽显现主人公方渐鸿心理有愧,不好意思把假身份摆出台面,可身体却诚实地享受假博士学位所来的的名利和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方渐鸿内心的纠结矛盾,展现他既自卑又自负的一面。
好的小说往往是其中主要的人物性格去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开端,发展,冲突,高潮,结尾,是作者通过这些“虚假”人物充分地把围城的故事说给读者听,给读者看,告诉我们他(她)之所以落得这样下场,是不关作者的事,不必埋怨,因为早在我们翻开页面时,作者就已经自动死了。
接着说, 方渐鸿留学欧洲相比于回到中国,按世界观看无疑是大城与小城的对照,世界大,中国小。可仔细阅读会发现,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方渐鸿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的。在欧洲,学业未成,接受亲人救济,在中国,功业未成,受到亲人指责,从大城到小城,方渐鸿的生活变得更明晰了,更具体可琢磨了,更考验其内心的选择了。
方渐鸿在回国的船上认识了鲍小姐,进行了逢场作戏一般的爱情游戏,引得一同回国的苏小姐的吃醋玩味,苏小姐是货真价实的女博士,却不讨方渐鸿的喜欢。作者生动描写鲍小姐的身材外貌,突显鲍小姐比女博士苏小姐更能吸引旁人的眼光,她玩弄了方渐鸿,下船后投入笨拙丈夫的怀里,十足伤了方渐鸿的心,不过并无大碍。这场恋爱游戏,侧面展现方渐鸿的爱情哲学和对生活的理解。
回家后,方渐鸿对未婚妻的记忆早忘得彻底,接着继续忘记鲍小姐。由于生活的乏味,与苏小姐做了往来,意外地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他认真地喜欢上了她,似乎还爱上了她,可爱得越深,一旦得不到回应便会伤得越痛。
作者巧妙地设计情节展开,苏小姐喜欢方渐鸿的微妙动作,使得方渐鸿受到赵辛楣的嫉妒,也借此埋下伏笔,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方渐鸿喜欢的是唐晓芙,且对方也所回应。然方渐鸿却差点接受了苏小姐的爱意,挑动读者的内心。关键时刻,方渐鸿彻底拒苏小姐绝,苏小姐便向唐晓芙揭露方渐鸿的种种不好,写出了得不到恋爱的女人的无情心理,一个典型的代表,苏小姐后来的快速结婚同样如此。
苏小姐的恋爱失败导致后来情节的突变。这时,方渐鸿所寄居岳父家的下人误以为是苏小姐打电话给方渐鸿,方渐鸿听及对此感到厌烦,大声回绝她,以为又是苏小姐打来的,却没想到这通电话竟是唐晓芙打来的。简单说,就是利用电话,使三者之间产生了巧妙的误会,也模糊了人物语言间的联系,使唐晓芙误会了方渐鸿的原意,从而展开大雨的一幕,两人差点和好,不告而终,这是必然的结局。
方渐鸿对唐晓芙的追求失败加速了他离开上海这所城市,上海给不了他想要的,如爱情,金钱,名利等,亲人的逐渐冷淡,他逃离似的接受了三闾大学关于教授一职的聘任邀请,这有赵辛楣的帮助因素在其中,完美解决前文伏笔。
上海是所大城,而方渐鸿将去的三闾大学所在地便是小城,似乎在湖南,从沿海到内陆,从大城到小城的途中,可谓每一步都是艰难险阻,小城的生活还会和大城的生活一样令人失望吗,方渐鸿不知道,身为倚在作者脚下的我同样也不知道,我等着聆听作者,听他口中的方渐鸿接下来会遭遇什么。
易
2020.4.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