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亘古的追问
《前方是什么》是吴非老师2006年出版的一本随笔集,当时此书一版再版,备受读者喜爱,现在这本是2017年重新修订的版本,相隔十余年,读起来仍觉清新给力,不觉陈旧落伍,书中指出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书中作者对教育现状的隐忧和对教育价值的清醒认识构成作者的思维地图。很喜欢书的名字,前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与书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极为相称,书里提到的许多问题是暗色调的,是教育工作者不想见到的,而正如作者所说:“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当有前方的意识,不会借口‘看透了’而放弃理想。”在对教育现状提出的种种讽刺和批评之后,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向未来的光明,而作者正是那位“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人。
一、教育工作者缺少的三点精神
一是缺乏忧患意识。这或许缘于我们正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时代,衣食无忧的物质丰富性让我们习惯于养尊处优,忘记了战争与运动的硝烟带给国家和人民的伤害,忘记了那段血泪交汇、艰难惨痛的历史。忘记让我们只汲汲于眼前的功利,缺乏骨子里流淌着的坚韧。
二是缺少创新精神。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如钟摆一般摇摇摆摆,不求新意,不求闻达。更多的时候习惯于迷信权威,习惯于遵命听话,在一个小教室里就忘记了中国大天地、世界大舞台。
三是缺少反思精神。凡事习惯于点头称是,开口形势一片大好,见了权威就笑容可掬,其实,一切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这些貌似完美的事物就没有问题吗?我们是发现不了,还是不愿意去发现,还是不敢去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二、学习吴非先生的三种精神
一是无畏的勇气。吴非先生不媚俗,不趋时,字里行间透露出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这样的风骨于今并不多见,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鲁迅和钱理群,他们似乎有相同的气质。“只管往前走,确实很累,然而无悔。我无猛志,惟存恒心。虽无力大步前奔,但我确信是在前行而非倒退,能做多少算多少,不懈怠。”吴非老师虽已退休多年,但仍以笔为刀向教育的沉疴烂疾砍去,虽已体力衰退,但精力不减,仍然奋战在教育评论的第一线。“宁鸣而去,不默而死。”这是一种面对教育弊端而不能同流合污的闪亮宣言,这是一种将真理视为信仰的坚贞信念。吴非老师经常会问自己,生活的困境结束了吗,那种面对困境而升腾起的无畏勇气如闪电划破黯然低垂的天幕,那种思考总潜藏着一丝忧思。
我们有过同样的雨夜夜行的经历。我是想用苦难教育自己,这种苦行僧的自虐让我精神实现了成长。在跋涉中真得是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目标的乐趣,这里面没有投机取巧,只有每一个踏下的坚实的脚印,即使是风雨如磐,电闪雷鸣,但只要心里有远方那个温暖的终点心里就有了动力。在农村工作时,常常骑着自行车冒着大雨,穿过泥塘、跋涉在泥泞的路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每次都不曾退缩,每次都能及时赶到。记得有一次跨校上课,那天雨下得很大,路过一个高架桥下,积水到膝,到学校全身已湿透了,在瑟瑟发抖的时候,孙老师给我找出一件衣服披上,她是一个有菩萨心肠的好人,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从那以后,我知道,困境常会有,人总是要战胜它的。
二是独立的精神。 读过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方知,其实一些貌似团结和谐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因为这里面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盲从、一种不必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有时个体要比群体保持更为清醒的状态。其实许多不愿意与时代、与罪恶、与阴谋、与交易同流合污的人都是孤独而独立的,想到苏格拉底为信仰而死,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想到钱理群的孤独,我们方知独立是多么宝贵,正是因为独立才产生了崇高的智慧和不朽的灵魂。因此吴非先生说:“人有信仰,即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因为看够了成群结队,听够了众口嚣嚣,我对独来独往的虎豹或鹰隼一直怀有敬意。”“我从不恐惧孤立,我只担心自己不够独立。”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独立的创造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以为就是要培养独立的人,只有他们独立了,他们才能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他们才能感受到创造的价值,他们才能得到社会对他们的最大尊重。学校也要独立,没有独立的意识就会被“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样的舆论淹死,学校不能仅仅为满足个别家长蛮横的指责和无耻的要挟而失了学校的精神和格调,须知人民并不是少数人,人民里也有害群之马。当然,如吴非先生所说:“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不能只是买卖关系,更是一种人格塑造和精神传承和价值引导。”
三是求真的态度。吴非先生生于1950年,亲自体验过文革带来的伤害,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心底生根发芽,并长出挺拔的、无畏的、道义的良知。在那样的时代,各种假大空现象非常普遍,他对此深恶痛绝,那些艰难的岁月给他以最真实、最深刻的教育,那些艰难的岁月让他抬起头、挺起胸,向着光亮的地方去,因此养成了他的求真精神。吴非老师痛恨官僚。他非常不喜欢那种假模假式、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官僚做派,比如:讲话念错字、打官腔以及混来的博士帽。其实,社会的风气一部分就来自于官员那里,官员的作风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影响着社会风气。教育如果没有了求真的态度,如果也出现指鹿为马的现象,在这个网络时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吴非老师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他深刻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后果类似于十运会的“杀马大会”,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十运会上组委会将比赛距离规定为12公里,超出了马的极限,结果马匹有死有伤,这像极了中国教育,教育在引导孩子拼劲全力决战高考之后会不会受到伤害,会不会产生与教育的初衷相反的效果。将教育的目的狭隘地理解为竞争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它真是个合理的制度,就不会剥夺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就不会酿成那么多的悲惨事件。”其实爱因斯坦在《论教育》里早已指出专业教育的弊端,“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今天的教育不仅仅存在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
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不能只是买卖关系,更是一种人格塑造和精神传承和价值引导。痛恨官僚。讲话出错、打官腔、博士帽。人要有点自信。自信我正从事着一项高尚的事业,自信我们对教育足够深情,自信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
从吴非老师的书中我读到了一种无奈和迷茫,在他的言辞中流露出对中国教育状况的深深隐忧和无限渴盼,前方是什么,未来会怎样,我们应该如何做得更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使然,更是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使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