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阅读的修炼
21.向着孩子未来那方

21.向着孩子未来那方

作者: 教育书评阿龙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05:03 被阅读0次

    21.向着孩子未来那方

    这本书是有着28年教龄的美国公立学校一线教师“加州最卓越教师奖”获得者方帆的著作。实际上,这本书是一本中美比较教育方面的著作。作者通过对美国公立高中学校管理、美国教师性格特质、美国学生真实生活、美国教育改革四个方面的考察,向我们粗略地描述了美国教育的一些细节,并提出其关于中美教育的看法。

     一、中美教育观念之差异

          中美教育本没有孰优孰劣,好坏之分,都是根植于本国文化和社会生态逐步完善起来的,但两国培养出的学生却不太一样。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培养的学生守纪律,较内敛,而美国的学生爱自由,有个性。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教育观念不同、教育体制不同以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的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家长一心想让孩子学习好,上好大学,我们也常常用高考升学率和高考状元的多少衡量一所高中乃至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而美国的公立教育也深知自己并不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只是培养普通社会劳动者的,公立教育并不要求学生毕业之后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所以公立教育办得从容不迫。其次,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我们的教育体制是线性的,那就是把孩子送到高考的路上,小学、初中都为高考服务。而高考就是学生不得不跳跃的龙门,跳过去了就是金光大道,跳不过去,就惨淡败阵。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学生之间竞争激烈,他们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强求教育如同生产线一样,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然后送往唯一的独木桥——高考。美国严格说来没有所谓的高考,美国教育希望给学生提供无限的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独特的人才。美国教育的活力,就在于给予学生无限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一条金光大道。再次,就是两国文化的不同。按照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的观点,中国人的人格是自我压缩的,中国社会中存在铲平主义倾向,这样就造成教育缺乏超越,学生缺乏创新。此外,在我们的观念中习惯于口号的东西。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反映了我们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比如“没有教不好的老师,只有教不好的学生”,这透露出对学生培养的以偏概全。口号式的东西往往是不全面的,容易造成一边倒,一阵风,对于那些分辨力不足的人,很容易造成误解,更不能当标准、当公式用。教育制度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方帆发现,应试教育是跟人口数量和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关的。在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将长久存在。在教育改革上,我国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却仍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这个难题,我们的改革每一次都号称成功,从没有失败过,而美国也经常进行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叫“全美统一课程标准的改革”。但是他们从来不会说教育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者说教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方帆认为,从初三以后美国的教育就开始超越中国教育了。在课程难度上,美国从九年级开始就比中国同类的科目难,还有许多供学生自选的中国没有的科目,这样实实在在的硬功夫远超中国教育所谓的“基础知识扎实”。

     二、中美学校之差异

          美国学校倾向于实行法治。美国是崇尚法治的国家,在教育发展上,美国也积极从宏观角度出台相关法案,以促进教育的发展。自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来,先后出台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1985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美国教育改革法》,而对美国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的是布什政府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年),这部法案曾经被认为是1965年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中小学改革法,它也确实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但由于它给联邦政府带来了考核和定级的压力,让学校忙于应付每年的测试,有成为如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嫌疑,所以也饱受质疑。2015年12月10日,奥巴马政府出台了《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这个法案终结了原本规定的联邦以测试成绩为基础的问责制,代之以州问责制,将权力归还给各州和地方学区。相比较而言,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仍不健全,这就导致教育系统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一些家校纠纷往往诉诸法院,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处理不好引发的信访案件。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们的规章制度太过粗糙,不够具体。制度的模糊性有时让人无所适从,实施起来十分困难。拿学生守则来说,美国的《学生管理手册》里就没有“爱护公物,保持环境卫生”这样的字句,反之会有“在学校财物(比如墙壁、课桌)上面乱写乱画,可被判徒刑六个月”这样具体明确的要求。此外,美国的学校十分注重教育公平,对学习能力差或者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实施专门的特殊教育课程计划,国家专门拨款打造相应的课程,公立学校不允许将这些学生和普通学生隔离,这样的做法显然有助于帮助残疾学生、智力低下学生以及患有多动症或自闭症的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最后,美国的公立教育不能强迫学生学没学到东西,他们的公立教育有点像免费救济穷人的食物,政府不给穷人食物是犯法,强迫穷人吃掉也是犯法。

           美国学校实行走班制。美国的小学大部分采取班主任制,一个老师教一个班所有的科目。美国绝大部分中学是实行“走班制”的。学生到了初中就没有了班级的概念,因为他们要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美国的中学虽然没有了班级的概念,但还有年级的概念,有一个概念叫做家房,这是我们所没有的。家房是为学生提供的情感联结场所,给同一年级学生提供了聚在一起交流的机会。美国的学生每天都要先去家房报到,然后再到不同的教室上课。家房会选举出家房学生代表,在每周例行会议中向校长提出意见和建议,用这个办法,实现学生和成年人共同管理学校。在课程上,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同一地区的学校课表、课程与教材、作息时间也大致相同,而美国中小学从课程内容上、上课时间上都各不相同。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各州以各校之间都有极大的不同。我国的课程种类不少,但相对于美国来说,我们的课程还不完善,还没有达到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美国的高中随随便便就能开出一百多门课,以适应不同的需要,而我们的高中仍旧是以五大主科为主,一些课程由于没有多方面原因根本无法开设。而毕业后可选择的出口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我国毕业生的主要出口就是高考,我们信奉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假如仅仅只是高中毕业,那么,在社会上只能找到一些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还不完善,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不选择去中职学校就读,而美国学生的毕业出口却非常广泛,将来中学毕业后可以直接工作、可以上社区大学、可以读职业训练学校、可以读普通州立大学、可以读本州重点公立大学、可以读私立大学。这为美国学生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美国学校实行学分制。丰富的自选课程催生了学分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真正实现了选我所爱,学我所学,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运用。学分都是每一个校区的教育董事会根据州政府、各知名大学以及教育认证机构的要求而制定的。当然,虽然美国没有像中国一样的高考,但是美国的大学招生不仅看平时的总成绩,还要看高中所读课程以及课程难度。所以,学生在选课时并不是随意选课的,一方面选课要看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比如要学习微积分必须要有三角函数基础,只有三角函数这门课及格了才可以上。另一方面,一些如击剑、游泳等选修课并没有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起作用,而一些大学把大学先修课下放到了高中,所以想上好大学的学生只有提前学习先修课了。

    美国学校注重与社会联系。学校与图书馆相联系。如:美国的小学生几分钟就能申请一张公立图书馆借书证,可以借到本市所有图书馆的图书以及全美图书馆的书籍资料;学校与园馆相联系。如:美国的动物园定期派流动动物园车到学校,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动物,供学生研究。学校与商业机构相联系。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等都在作者所在的高中建立了特别课程。学校与政府相联系。让学生实地了解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学生还可以到各级政府机构当官员助理。此外,大学和医院都有专门的部门跟中学建立伙伴关系,学生可以到大学上课,拿大学的学分,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一起做研究。这样就确保了学生都到各个领域的专业培养,接触到世界领先的仪器设备,拓宽了学生视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两国的学制不同,我们的高中实际为两年,而美国的高中为四年,我们实行的是“一考定乾坤”,而美国实行的是学分制。美国存在不同类型的重点高中。例如,以学术成绩为考核标准的重点高中,以艺术天赋为重点的高中,以手工劳作为重点的高中等等。

    三、中美教师之差异

    专业水平不同。美国的教师属于专业人士,与医生、律师无二,无论你多么优秀,在中小学或幼儿园当老师必须取得教师执照。70%以上的美国教师都拥有硕士学位,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在少数,并都经过了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这意味着教师有着更多的学术自由,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获得更多的尊重。他们会自己决定怎么教,自己确定给孩子多少分。所以,在高中,教师的毕业推荐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的教师远没有达到那样专业的水准,师范毕业有教师资格证就能当教师,在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管理方式上都有待提升。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学校里俨然成为了万金油,今天教这科,明天教那科,有时做了许多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在教师培训上,一些培训提高项目常常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致使教师对培训不抱太大希望。通过对比美国教育,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师最缺乏的是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这在一些家校冲突事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除此之外,我们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美国没有班主任,和我国班主任这一概念相似的只有顾问。我们班主任的职能更倾向于管理学生,而美国的顾问更倾向于启发学生。

      教师待遇不同。美国教师的待遇不算高,但也不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起薪是年薪4万多到五万多美元不等,不同校区有所不同。比如加州工作了近三十年的教师,年薪为7万美元。如果有硕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的,加薪会快一点儿,教师每年都会调升年资。他们没有什么职称评比,也不用采取任何的评选直接就涨工资了。美国的教师每天只工作7小时,其中1小时为午餐时间。假如教师教暑假学校、周末学校、夜校、课后补习,都会给教师加班费和额外的奖励。教师基本都有医疗保险、人寿保险以及公务员退休计划。相比较而言,我国教师的待遇就偏低了。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于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给予重视。涨工资也不是很容易就涨上去的,必须要经过职称评审,想要涨工资,就要晋升高一级职称,所以在职称评比中就产生了诸如送礼、打招呼、造假等许多问题。我们是鼓励教师奉献的,所以把教师比喻成春蚕和蜡烛,但却没有真正关心教师的应有权益。而美国不鼓励教师奉献,他们的工会随时会帮助教师进行维权。

     教师权力不同。方舟把美国教师说成是任性的美国教师自有他的道理。因为,美国的小学教师,在自己负责的班级具有很大自由,每天教什么课,教多长时间,都由自己决定,并且他们没有自己统一的教科书。最任性的是美国的高中教师,他们手中掌握着学生能否升入名牌大学的分数大权。他们会把考试分成若干不同的功课类型,每类所占比例多大,每学期布置多少次作业,完全由教师自行决定。教师如果再使用按全班成绩分布评定等级的“二次评分法”就更任性了。而我国的老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们的教师要按照学校的授课计划、指定的教科书无理由地上好每节课,课前要写教案,课后要写反思,通常学校的教学校长和教学主任还要进行听课指导、检查教案。此外,教师还要面对学校的各种迎检,有时还得加班加点补材料,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我国的高中教师好像没有美国教师那么有权力,只要一次高考就一锤定音了。

     四、中美学生之差异

          美国的学生更善于参与。美国社会有一种“反智”倾向,他们不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读死书的人,反而是那些喜欢艺术和体育的学生更受欢迎。美国教育很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在学生干部任免上,美国的学生干部是选举产生的。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学习选举,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这种选举不是提前指定某某,让大家都在其名字上画对钩,而是真正地竞选,让领导能力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脱颖而出。在项目组织能力上,我国的学生能力略显不足。方帆在带研究生时,发现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美国学生具备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没有小组、不会当组织者、缺乏交流和协调能力。其实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这些软实力是更为重要的,许多用人单位也更加看重这些能力,因为许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靠个人进行单打独斗的,而要靠团队的合力共同完成,一些问题需要沟通协调,倘若没有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是万万不行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对面子看得比较重,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批评。

    美国学生更理性。在学生写作上,我们的孩子写作文更注重文辞精美,情感通达,孩子们写得作文多少有些矫揉造作,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中国孩子的思维更多的是线性的,倾向于自说自话,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使然,我们常常喜欢品鉴文章,小至一个词,大到一个篇章,总是在问孩子美在哪里,好在哪里,只是让孩子观其一隅,而不能让孩子从多个作品中进行比较,或从一位作者的多个作品中得出结论。我们使用的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很少使用国外现代文学理论,以致于我们培养的孩子感受力比较强,偏于感性,而美国的孩子的思维更多的是立体的,倾向于比较批判,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强,偏于理性。

    美国学生创新能力更强。我们一直羡慕国外教育能够培养那么多科学巨匠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自己的创新教育不成功。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非常扎实的,比如我们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实就比美国的强。方帆认为,我们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要因并不是我们缺乏创新教育,而是缺乏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和空间,这一点很在理,我们总是讲鼓励创新,但在我们文化的基因里有一种铲平主义倾向,潜台词要求大家都一样,所以久而久之创新意识受到一定压抑,也就没有什么创新做法了。方帆的观点一针见血,他指出“中国的社会是崇尚集体主义的,任何出格的东西都会被社会排斥。这跟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不同,在美国,不出格就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缺乏如何表达创新能力的形式训练。我们理解的创造力培养常常是让学生进行感悟,因为常常鼓励学生进文学创作,而这种感悟性的东西,常常缺乏理据,不是严格规范的。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强调除了文学创作以外的所有作品,都必须以严格规范的格式表达,比如让学生尝试些读书报告、定义性议论文、对比性议论文、分析性议论文、反驳性议论文、评估性议论文等,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写作,让学生学会有效、恰当地表达。只有经过这样严格地训练,学生才有可能有创新能力。我们还习惯于将成绩和能力划等号,其实,成绩有时候并不代表能力,有时成绩只要经过反复做题训练就可以提升,而能力却不是做题就可以提升的。我们的教育有时仅仅是帮助学生成为了做题高手,却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通过对这本书的研习,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美国教育的理解,了解到美国教育是如何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能。其实,我心目中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有魅力的,不是僵化的、压抑的、冷冰冰的,我以为,教育应该是令学生无限回味的一桌大餐,教育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构建无限发展可能的直通车。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美国教育,都不能妄自菲薄,而应扎实地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满怀信心地走向梦想的未来。

    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向着孩子未来那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a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