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94――触之不动
(2020年9月21日14:10)
在读《阳明先生年谱》时,有一句话“阳明此行,必立事功,吾触之不动矣”值得玩味,特别是“触之不动”四字,更让人深思不倦。
怎么理解呢?简单地说,就是不为外界的荣辱诱惑所动。其实,往深里说,是指要心不动。凡事做到心不动,并不是说说就做了,没有坚定的意志是很难做到的。要做到,得需要多么大的功力,更是对自己精进修炼的呈现。
真正有本事、致良知、称得上志士仁人的人,一定也是有过人之节的人,也一定是遇事“触之不动”的人。苏轼在《留侯论》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王思舆评价阳明先生,说明阳明先生也一定是这样的人吧。
我学习修炼也是为了让自己尽力向志士仁人靠拢,培养自己这种定力。可是真的很难,比如,我在写每天的心得体会时,本来应该静心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一有工作或者有人找或者遇到不开心、不高兴的事情时,心就静不下来;心静不下来,就凝聚不起心神来;心神聚不起来,就写不出真情实感。
就拿现在写心得体会一样,本来读着原文感触很深,想写得话很多。可是,有工作需要落实、有人问这问那、有电话打进来。一旦放下笔,再写的话,就全打乱了原来的思路。特别是有几件紧急工务需要处理,当处理完工务时,再拿起笔来,真的想不起写什么了,心一直定不下来,心就乱了。
我记得有一则管宁割席分坐的故事: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这不是阳明先生“触之不动”的鲜活事例吗?我学习阳明心学,特别是坚持致良知,更应该学习管宁不受世俗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不慕虚荣,专心学习,一心一意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
学习阳明心学,就要保持内心坚定,触之不动,不为外界所诱所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内心的定力。无论别人批评、指责,还是夸奖、赞扬等,自己内心都平静如水,不活在别人的话语里、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不活在别人的操控下。在致良知的这条圣贤之路上,不做外界环境的奴隶,不让别人牵着自己走,始终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真正从心底去私欲、存天理,做自己的主人。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