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拔云寺参佛 文图/城北听雪
记得那年的11月,深秋刚走完不久,天气霜冷还寒的,一切仿佛要马上进入寒冬。
那时候的我,最喜爬山穿越,山越高越好,林越密越爱。几乎每个双休日,都陷在少有人烟的深山老林里,似乎在大自然里为灵魂寻找什么。
在寻找什么,其实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
那一次,来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广东的罗浮山,从四方山登山,再逶迤向北,上至罗浮山顶。
见山顶竖有“拔云寺”字样的路标,便循着路标往山腰的深处走去,沿途竹林萧瑟,溪水琮琮,一个多小时后就见到拔云寺。寺庙不大,一间大殿加上几间禅房和一个院子,便是整个飞云寺的主体。
院子的前面,是几块菜地,青菜白菜等长势喜人,在寒意里绿油油的一大片,仿佛是流动着的液汁。庙里的钟声若有若无地在林间徘徊,山风拂过,香烛的味道扑面而来。
来到寺庙的院子里,正犹豫着是否要走进大殿去时,一个正在扫地的僧人见到了我,便对我说既然来了就进去拜拜吧。
我编了个缘由说自己不是信徒,没有拜过佛不知道怎样拜。他说没关系拜佛又不是迷信我教你。
跟着僧人上了台阶,进了大殿,大殿里香火缭绕,正中的是跏趺而坐的如来大佛,约三米多高,旁边是韦驮等诸天大菩萨。音响里反复播放着大悲咒的曲子,整个空间浸泡在一种让人心神宁静的氛围里。
僧人教了我拜佛的姿势,并讲解了各个动作的要领,我跟着做了,拜完了便领我去了他的禅房。
他说他的法名叫释通闻,江西赣南那边来的,一听是老乡,便改用乡音交谈起来。那天我们谈了很多,谈哲学,谈文学,谈了很多我以前没有了解的东西。
其中他说的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并在后来飘泊的岁月里视为座右铭,他说在人们眼里佛能普度众生,人有了困难往往逃避现实,甚至求神佛保佑,其实佛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苦难的收容所,佛真正的意义在于让人有所悟,去认清生活的面目,然后勇于面对,勇于担当,重要的是人要学会做自己的佛。
感谢法师,让我一下子清醒了起来。走出飞云禅寺,心情顿时舒坦了许多。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我收到了释通闻法师的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
你我相逢非偶然,拔云禅寺任君参。
心诚拜佛能悟道,普度众生量无边。
看破放下断烦恼,悲智愿行把家还。
我随即也编辑了一条短信回释通闻法师,内容是这样的:
一路风尘裹凡身,误入宝刹聆梵音。
钟声悠悠缘林起,青山寂寂梦人寻。
此去乡关多歧路,风雨飘摇未归人。
一年后,再去造访拔云禅寺,向主持问起释通闻法师,说半年前已离开了拔云禅寺。也许从那次会面后,我和释通闻法师注定成为彼此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过了,杳无音信,但人间香火味犹存。
看破,放下,其实在现实中,有多少东西是能看破与放下的呢?在后来飘泊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总会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学会自己度自己,因为,自己才是自己的佛。
城北听雪摄于罗浮山拔云寺注:城北听雪写于2016年12月10日晚上,本文所配图片为本人所摄,未经同意,谢绝转载挪用,侵权必究。
(本账号已加入维权骑士,有专职法务,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到底)
网友评论